倭蛙属 Nanorana
铜色棘肛蛙 Nanorana aenea
藏南棘蛙 Nanorana arunachalensis
邦达倭蛙 Nanorana bangdaensis
布兰福棘蛙 Nanorana blanfordii
察隅棘蛙 Nanorana chayuensis
错那棘蛙 Nanorana conaensis
黄腹倭蛙 Nanorana huangi
康县隆肛蛙 Nanorana kangxianensis
老君山倭蛙 Nanorana laojunshanensis
棘臂蛙 Nanorana liebigii
花棘蛙 Nanorana maculosa
墨脱棘蛙 Nanorana medogensis
高山倭蛙 Nanorana parkeri
双团棘胸蛙 Nanorana phrynoides
倭蛙 Nanorana pleskei
波留宁棘蛙 Nanorana polunini
隆肛蛙 Nanorana quadranus
罗斯坦棘蛙 Nanorana rostandi
四川棘蛙 Nanorana sichuanensis
太行隆肛蛙 Nanorana taihangnica
棘肛蛙 Nanorana unculuanus
腹斑倭蛙 Nanorana ventripunctata
雪林棘蛙 Nanorana xuelinensis
云南棘蛙 Nanorana yunnanensis
隆子棘蛙 Nanorana zhaoermii
- 模式产地: 尼泊尔喜马拉雅山南坡地区
- 模式标本: 正模标本(MNHNP 1973.310)保存于法国巴黎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两栖爬行类实验室
- 体型较小,头略扁,吻钝圆,突出于下颌;吻棱较显著,颊部略凹,略向外倾斜;鼓膜较明显,犁骨棱两斜列,较短,无犁骨齿;舌卵圆形,后端缺刻小。
- 体长 : 雄性体长42.1–45.5mm,雌性体长35.5–42.3mm
- 体型 : 体型较小
- 头 : 头略扁,头宽略大于头长
- 吻 : 吻钝圆,突出于下颌
- 吻棱 : 吻棱较显著,颊部略凹,略向外倾斜
- 鼻孔 : 鼻孔约位于吻与眼中间
- 鼻间距vs吻眼距vs上眼睑宽 : 鼻间距大于眼间距和上眼睑宽
- 鼓膜、鼓环 : 鼓膜较明显,略小于眼径之半
- 颞褶 : 颞褶显著、粗厚
- 舌 : 舌卵圆形,后端缺刻小
- 犁骨齿 : 犁骨棱两斜列,较短,位于内鼻孔之间,间距较宽,无犁骨齿
- 声囊 : 雄性具单咽下内声囊,声囊孔小
- 背侧褶 : 自眼后至腰部有较细背侧褶
- 前肢 : 前肢不粗壮
- 前臂 : 前臂及手长等于或略大于体长之半
- 指、趾 : 指略扁,指间均无蹼,腹面略呈球形
- 指关节下瘤 : 关节下瘤明显
- 内、外掌突 : 内掌突椭圆,外掌突略小,内、外掌突间略有突起
- 第二性征 : 雄性第一和第二指具婚刺,第一指具8–15枚,第二指4–6枚;胸部未发现刺团
- 后肢 : 后肢较长
- 后肢贴体前伸 : 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前角
- 左右跟部是否相遇 : 左、右跟部重叠
- 脚长vs胫长vs体长 : 胫长略大于体长之半
- 指、趾端 : 指近端关节下瘤明显,趾端与指端同
- 指、趾式 : 指长序为1<2<4<3;趾长序为1<2<3<5<4
- 指、趾蹼式 : 指间均无蹼;除第四趾蹼达第三关节处,第二、三指内侧半蹼外,各趾间均为全蹼,蹼式:Ⅰ 2-2 1/2 Ⅱ 1 1/2-3+ Ⅲ 2-3 1/2 Ⅳ 3+-2-Ⅴ
- 趾关节下瘤 : 趾关节下瘤明显
- 内、外蹠突 : 内蹠突椭圆、窄长,无外蹠突
- 皮肤、体色 : 皮肤较光滑,身体和四肢背面及体侧有稀疏颗粒状疣粒,体侧疣粒较大,均具疣刺,体背后部较显著,体腹部皮肤光滑;头、体和四肢背面均为土黄色或浅棕红色,吻棱、颞褶下方和背侧褶棕黑色,头顶两眼间有1条较宽的棕黑色横斑,体背、头侧和体侧具不规则棕黑色斑点,四肢背面横斑不甚规则,个别个体横斑不显;身体和四肢腹面均为黄白色,喉部略有灰色碎斑
- 蝌蚪 : 蝌蚪唇齿式:4+4/1+1:Ⅱ
- 生境: 该蛙生活于海拔约2900m的泥沼地浸水滩中,水浅,植被主要为草地,间有稀疏的灌木丛。 该蛙能发出较微弱的鸣叫声。同域分布的两栖动物仅发现喜山棱眶蟾 Duttaphrynus himalayanus。该物种在国外仅知分布于尼泊尔 - 喜马拉雅山南翼地区,在该国垂直分布海拔为 2400-3500 m,卵和蝌蚪发现于 6 月,变态幼蛙发现于5 月和 6 月,蝌蚪唇齿式为Ⅱ : 4+4/1+1: Ⅱ (Schleich and Kästle, 2002)。



- 在西藏分布于吉隆县吉隆镇附近;国外分布于尼泊尔 - 喜马拉雅山南翼地区
-
罗斯坦棘蛙与布兰福棘蛙 Nanorana blanfordii 和波留宁棘蛙N. polunini形态相似,但罗斯坦棘蛙有背侧褶,第三指无婚刺,第二指婚刺不足 10 枚,胸部亦无婚刺,体背面有斑点,四肢有横纹。而布兰福棘蛙无明显背侧褶,第一、二指背面有 10 余枚婚刺,胸部有 1 对刺团;波留宁棘蛙背面无斑点,四肢无横纹,第一、二、三指均有婚刺。编辑:张栋儒2023.05.19
- 2023-05-19 张栋儒修改了参考文献
- 2023-05-19 张栋儒修改了详细信息
- 2023-05-19 张栋儒修改了参考文献
- 2023-05-19 张栋儒修改了参考文献
- 2023-05-19 张栋儒修改了地理分布
- 2023-05-19 张栋儒修改了生境
- 2023-05-19 张栋儒修改了生境
- 2023-05-19 张栋儒修改了生境
- 2020-07-08 沈文菁修改了体长
- 2016-03-30 付婷婷添加此条目
882
主要分类系统
-
中国两栖类 (2025)
-
无尾目 Anura
-
叉舌蛙科 Dicroglossidae
-
倭蛙属 Nanorana
-
罗斯坦棘蛙 Nanorana rostandi
-
Amphibian Species of the World (2025)
-
无尾目 Anura
-
叉舌蛙科 Dicroglossidae
-
倭蛙属 Nanorana
-
罗斯坦棘蛙 Nanorana rostandi
-
AmphibiaWeb (2025)
-
无尾目 Anura
-
叉舌蛙科 Dicroglossidae
-
倭蛙属 Nanorana
-
罗斯坦棘蛙 Nanorana rostand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