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norana conaensis(Fei and Huang, 1981)

国家保护 CITES IUCN
- - DD

收录编辑:吴云鹤

信息汇总:-

审核:于中斌

  • 模式标本: 正模标本 (NWIPB 770532) 保存于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 本种个体小,成蛙最大体长未超过70mm;无背侧褶;肛部两侧皮肤略呈“八”形的囊状泡起,很明显;雄蛙臂内侧无锥状黑刺。
  • 体长 : 雄蛙体长44–69mm,雌蛙体长46–68mm
  • 头 : 头宽略大于头长
  • 吻棱 : 吻棱不显
  • 鼻间距vs吻眼距vs上眼睑宽 : 鼻间距大于眼间距或上眼睑宽
  • 瞳孔 : 瞳孔圆形
  • 鼓膜、鼓环 : 鼓膜隐蔽
  • 声囊 : 具单咽下内声囊
  • 背侧褶 : 无背侧褶
  • 前臂 : 前臂及手长不到体长之半
  • 内、外掌突 : 掌突3
  • 第二性征 : 雄蛙前臂粗壮,臂内侧无锥状黑刺,内侧2指或3指上有黑婚刺;胸侧有两团黑色锥状刺疣
  • 雄性线 : 背侧有雄性线
  • 后肢 : 后肢较长
  • 后肢贴体前伸 : 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或鼻孔
  • 指、趾端 : 指、趾端球状
  • 指、趾缘膜 : 第五趾外侧缘膜达趾基部
  • 指、趾蹼式 : 趾间全蹼;外侧跖间蹼超过跖长之半
  • 内、外蹠突 : 无跗褶
  • 皮肤、体色 : 背面皮肤光滑,散有小圆疣或长疣,有的前背侧仅有断续成行的肤棱;两眼后有一条横肤沟;肛部两侧皮肤松弛形成囊状泡,雄蛙较雌蛙明显。背面橄榄棕色、浅褐色或灰褐色,两眼间有1黑横纹,此纹后方沿体背中央及两侧达体后端,通常有由大、小黑褐色斑点缀连成的3条纵带;腹面灰白色或浅黄白色,咽胸部及腹侧满布深色斑点
  • 卵 : 卵径3–3.5mm,动物极灰棕色,植物极乳黄色
  • 生境: 该蛙生活于海拔2900–3400m山区的中小型溪流及瀑布、草地上的水沟或泉水附近的小水坑内。
  • 习性: 白天多隐伏在水边的石块、倒木或树根下,夜间外出活动,常栖息于石上或灌木、草丛中,受惊后迅速跳入水中。6月份曾获卵群和各期蝌蚪。卵产于石块或倒木下,单粒或数粒相连成葡萄状。蝌蚪多活动在缓流水的中下层。雌性 (KIZ012560) 腹中有约 120 枚成熟卵及近60 枚未成熟的卵,卵直径 5-6 mm,动物极、植物极分离,动物极灰黑色,植物极乳白色,输卵管膨大。
  • 西藏错那
  • 同物异名: Rana conaensis, Maculopaa conaensis
  • 2023-05-19 张栋儒修改了参考文献
  • 2023-05-19 张栋儒修改了习性
  • 2023-05-19 张栋儒修改了生境
  • 2023-05-19 张栋儒修改了模式标本
  • 2020-07-08 沈文菁修改了卵
  • 2020-07-08 沈文菁修改了皮肤、体色
  • 2015-04-23 吴云鹤添加此条目

对比栏

隐藏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