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保护 CITES IUCN
- - NE

收录编辑:张栋儒

信息汇总:张栋儒

审核:于中斌

  • 模式产地: 西藏林芝地区墨脱县(28°12′33.96″N, 94°59′10.02″E,海拔450米)
  • 体大,雄性头体长 71.3 ~ 93.8 mm(n = 12),雌性 112 mm(n = 1); 雄性成体腹部后部皮肤缺乏黑色颗粒;上唇缘 条纹不呈明显的白色或奶白色;体侧疣粒常具黑斑;趾尖不膨大;雄性成体的眼径与吻长的比值为46.6% ~ 91.5%,平均为 84.3% ± 4.2%。
  • 体长 : 形态描述依据雌性成体标本 CIBYN201909254:头体长 67.7 mm
  • 体型 : 体型较大
  • 头 : 头宽(26.8 mm)大于头长(23.8 mm)
  • 吻 : 吻端钝圆,上颌略突出于下颌,无突出皮褶
  • 吻棱 : 吻棱明显(吻长 8.5 mm)
  • 颊部 : 颊部略凹陷
  • 鼻间距vs吻眼距vs上眼睑宽 : 鼻孔相较于吻端更靠近眼,鼻吻距(4.8 mm)大于鼻眼距(3.6 mm),鼻间距(8.1 mm)明显大于上眼睑宽(6.2 mm),略大于眼间距(7.2 mm)
  • 眼 : 眼前角间距(12.4 mm)小于头宽的一半,眼后角间距较大(19.8 mm)
  • 瞳孔 : 瞳孔垂直
  • 鼓膜、鼓环 : 鼓膜卵圆形, 长径斜向上方,鼓膜径(3.6 mm)略小于眼径(7.7 mm)的一半,鼓膜与眼间距(5.1 mm)小于鼓膜径的两倍,鼓膜上部约 1/5 与颞褶融合
  • 上、下颌 : 上颌齿明显
  • 舌 : 舌后端具明显缺刻,舌背面散布细小颗粒状突起
  • 犁骨齿 : 犁骨棱强壮,末端具数枚犁骨齿
  • 前肢 : 前肢较细,相比于上臂不明显增大
  • 前臂 : 前臂长(16.8 mm)略小于手长(17.7 mm)
  • 指、趾 : 指细长;趾细长, 略侧扁
  • 指关节下瘤 : 指基下瘤和关节下瘤缺失
  • 内、外掌突 : 内外掌突仅略微突出
  • 后肢 : 后肢较长
  • 后肢贴体前伸 : 后肢贴体前伸略微超过吻端
  • 左右跟部是否相遇 : 左右跟部重叠
  • 脚长vs胫长vs体长 : 股长(36.5 mm)略小于胫长(39.9 mm),略大于足长(34.7 mm) 而远小于跗足长(54.9 mm)
  • 指、趾端 : 指端仅略微膨大,端部不扩展成小吸盘;趾端略扁,无膨大
  • 指、趾缘膜 : 指无缘膜;趾侧缘膜窄
  • 指、趾式 : 指序 II < I = III < IV
  • 指、趾蹼式 : 指间无蹼,趾基部具蹼迹
  • 趾关节下瘤 : 趾基下瘤及关节下瘤缺失
  • 内、外蹠突 : 内蹠突不明显,内蹠突长(3.2 mm)
  • 皮肤、体色 : 头、体及四肢背部皮肤较为光滑,散布稀疏小疣,体侧疣粒较为明显;鼓环隆起;上眼睑外缘具一略微的隆起;颞褶在鼓膜前的部分较窄,鼓膜后的部分向后逐渐增厚,在口角后方呈水滴状;头背部两眼之间具三角形细肤棱, 体背两侧从颞褶后部上方至鼠蹊部具细的皮肤棱,体背中间具“>-<”形细肤棱;股腺明显, 位于股背部中间;腋腺较小,紧邻腋窝;泄殖孔附近散布较小的腺状颗粒。生活时,背部颜色黄褐色为主。头部背面两眼之间具三角形空心褐色斑,镶有浅黄色边; 头侧深褐色,上唇缘从鼻孔至口角的条纹呈浅 棕黄色,眼后角至鼓膜下方就一黄白色条纹分支。虹膜古铜色。四肢背面与体背颜色一致, 后肢背面及前臂后侧具数个不规则深褐色斑。 腹面较背部色浅,咽喉部皮肤紫褐色,在两侧具褐色纵向条纹,条纹镶嵌浅色黄白色边;咽喉种间具浅黄白色大理石斑。胸部皮肤渐变为黄白色为主,具斑驳的褐色不规则大斑及浅棕色小色斑。腹部黄白色为主,两侧具大块不规则褐色斑。四肢腹面略带紫红色,手腹面与咽喉颜色接近,呈紫红色;股部前侧具数个不规则褐色大斑。股腺呈黄白色;腋腺呈奶白色。 标本保存在75%乙醇中 3 个月后,体色较生活时变淡,斑纹形状与生活时一致。
  • 蝌蚪 : 蝌蚪描述依据标本 CIBYN201909164,34 期描述:体较长,全长 51.4 mm,头体长为尾长的 37%。头部略窄,体较宽略扁;口呈漏斗状, 宽度为体宽的 1.2 倍,开口朝向上前方。口漏斗内侧具棒状乳突,呈向外辐射状排列,上、 下唇内侧乳突具 4 排;上唇内侧乳突较短,呈椭圆形;上下唇交汇处乳突稀疏。角质化唇齿缺失。鼻距瞳孔较吻端更近。眼呈圆形,背侧位;鼻间距小于瞳间距。出水孔管不突出于体壁,位于身体左侧下半部,吻端距出水孔距离为头体长的 57%。肛管较短,位于下尾鳍基部, 肛孔位于管末端中央。尾发达,尾长占全长 73%;上尾鳍前部低厚,起于第二肌节;尾肌高为体高的 82%;尾肌宽为体宽的 48%,尾尖钝尖。 蝌蚪头体部无斑纹,尾肌及上下尾鳍具细碎点斑。生活时,头体部背面和侧面呈灰褐色, 尾鳍灰褐色,半透明。蝌蚪腹面呈略透明的灰褐色。虹膜古铜色。在 75%乙醇中保存 3 个月后,蝌蚪身体颜色加深,尾鳍呈淡乳白色。 蝌蚪的体色及斑纹存在明显的种内变异, 部分蝌蚪头体部侧面具明显色斑,尾肌具明显的黑色大点斑
  • 生境: 藏南角蟾在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南部和错那县南部的分布海拔从 260 m 至 2236m,栖息于原始林或次生林中的山溪(宽度 1 ~ 15 m)。在云南省贡山县独龙乡江采集的藏南角蟾栖息在热带雨林至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的小、中型山溪(宽度 1 ~ 5 m), 海拔 1461 m 至 2236 m
  • 繁殖季节: 繁殖季节可能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
  • 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南部和错那县南部,云南省贡山县独龙乡
  • 同物异名: Megophrys (Xenophrys) periosaXenophrys periosa
  • 2023-08-10 张栋儒修改了参考文献
  • 2023-04-05 张栋儒修改了分布点
  • 2023-04-05 张栋儒修改了参考文献
  • 2023-04-05 张栋儒修改了参考文献
  • 2023-04-05 张栋儒修改了参考文献
  • 2023-04-05 张栋儒修改了分布点
  • 2023-04-05 张栋儒修改了分布点
  • 2023-04-05 张栋儒修改了分布点
  • 2023-04-05 张栋儒修改了分布点
  • 2023-04-05 张栋儒修改了保护等级
  • 2023-04-05 张栋儒修改了详细信息
  • 2023-04-05 张栋儒修改了基本信息
  • 2022-12-21 张栋儒修改了蝌蚪
  • 2022-12-21 张栋儒修改了蝌蚪
  • 2022-12-21 张栋儒修改了皮肤、体色
  • 2022-12-21 张栋儒修改了舌
  • 2022-12-21 张栋儒修改了鼻间距vs吻眼距vs上眼睑宽
  • 2022-12-21 张栋儒修改了吻
  • 2022-12-21 张栋儒修改了头
  • 2022-12-21 张栋儒修改了吻棱
  • 2022-12-21 张栋儒修改了模式产地
  • 2022-01-19 张栋儒添加此条目

对比栏

隐藏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