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eolalax puxiongensisLiu and Fei, 1979

国家保护 CITES IUCN
- - EN

收录编辑:吴云鹤

信息汇总:-

审核:吴云鹤

  • 模式标本: 正模标本 ( CIB 65II0646 ) 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 体长 : 雄蟾体长41–45mm,雌蟾体长43–50mm
  • 头 : 头扁平,头宽大于头长
  • 吻 : 吻端钝圆
  • 吻棱 : 吻棱明显
  • 颊部 : 颊部向外倾斜
  • 瞳孔 : 瞳孔纵置
  • 鼓膜、鼓环 : 鼓膜隐蔽,有鼓环,耳柱骨长
  • 上、下颌 : 上颌齿发达
  • 舌 : 舌后端缺刻显著
  • 犁骨齿 : 无犁骨齿
  • 声囊 : 无声囊
  • 前肢 : 较短
  • 前臂 : 前臂及手长不到体长之半
  • 指关节下瘤 : 近端关节下瘤小
  • 内、外掌突 : 内掌突椭圆形,外掌突圆而略小
  • 第二性征 : 雄性背部刺棱甚多,前臂远端、腕掌内侧及第一、二指上刺较粗;胸部刺团一对,较小,刺细密,左右相距窄
  • 雄性线 : 雄性线细
  • 后肢 :
  • 后肢贴体前伸 : 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肩部
  • 左右跟部是否相遇 : 左右跟部仅相遇或不相遇
  • 指、趾端 : 指、趾端圆
  • 指、趾缘膜 : 趾侧缘膜不显
  • 指、趾式 : 指式:3>4>1=2
  • 指、趾蹼式 : 趾间无蹼
  • 趾关节下瘤 : 不明显
  • 内、外蹠突 : 内蹠突约为第一趾长的2/3,色浅,呈扁平椭圆形,无游离刃,无外蹠突
  • 皮肤、体色 : 体及四肢背面皮肤极粗糙,刺疣密集形成长短刺棱或排列成4–6纵行(雌蟾体背也有黑刺疣);腹侧及四肢背面均有圆形刺疣,咽喉部及四肢腹面也有黑刺或小刺团,腋腺和股后腺色浅。背面暗灰棕色,两眼间向后通常有棕黑色三角斑,刺棱或刺疣均为黑色;四肢深色横纹不显;腹面灰黄色
  • 卵 : 卵径3mm左右,动物极紫灰色,植物极白色
  • 蝌蚪 : 第33–36期蝌蚪全长51mm,头体长19mm,尾长为头体长的163%;体背面褐色,尾基部有一浅黄色“U”形斑;唇齿式多为I:5+5/5+5:I,少为I:6+6/6+6:I;唇乳突仅在上唇中央缺2个;口角部副突多有齿。刚变态幼蟾体长19mm左右
  • 生境: 该蟾生活于海拔2600–2900m山区的森林内,多栖于较大流溪两侧的浸水沼泽地和小支流附近。
  • 习性: 成蟾分散栖于林间阴湿环境中,捕食膜翅目、鞘翅目及其它小动物等。曾在一倒木下发现越冬巢穴,约40只集群冬眠。成蟾于6月中、下旬出蛰集群在小溪内繁殖,夜间雄蟾鸣声低沉;雄蟾前肢抱握在雌蟾的胯部,雌蟾产卵102–151粒,卵群团状或圆环状或条形,黏附在石下或水草上。蝌蚪生活于大小流溪边石下。
  • 繁殖季节: 6月
  • 四川越西普雄
  • 同物异名: Scutiger puxiongensis
  • 2015-04-23 吴云鹤添加此条目

对比栏

隐藏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