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物异名:Engystoma pulchrum, Scaptophryne labyrinthica, Diplopelma pulchrum, Ranina symetrica, Microhyla hainanensis, Microhyla melli, Microhyla major
俗称:犁头蛙、犁头另、三角另、三跳另、三角蛙
模式产地
中国:香港和广东黄埔之间
鉴别特征
趾间半蹼;指、趾末端无吸盘及纵沟;体背面有若干相套叠的“∧”形斑;胯部及股后多为柠檬黄色。
形态特征
体长 : | 雄蛙体长23–32mm,雌蛙体长28–37mm |
---|---|
体型 : | 体型略呈三角形 |
头 : | 头小,头宽大于头长 |
吻 : | 吻端钝尖,突出于下唇 |
吻棱 : | 不明显 |
鼻孔 : | 鼻孔近吻端 |
鼻间距vs吻眼距vs上眼睑宽 : | 鼻间距略小于眼间距而略大于上眼睑宽 |
鼓膜、鼓环 : | 不显 |
舌 : | 舌后端圆 |
犁骨齿 : | 无 |
声囊 : | 雄蛙具单咽下外声囊 |
前肢 : | 细弱 |
前臂 : | 前臂及手长小于体长之半 |
指关节下瘤 : | 发达 |
内、外掌突 : | 外掌突大于内掌突 |
雄性线 : | 明显 |
后肢 : | 粗壮 |
后肢贴体前伸 : | 向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 |
左右跟部是否相遇 : | 左右跟部重叠 |
脚长vs胫长vs体长 : | 胫长大于体长之半,足比胫短 |
指、趾端 : | 指端圆,无吸盘,背面无纵沟;趾端圆,无吸盘也无纵沟 |
指、趾缘膜 : | 趾侧缘膜达趾端 |
指、趾式 : | 指式:3>4≈2>1 |
指、趾蹼式 : | 趾间半蹼 |
内、外蹠突 : | 内、外蹠突强,具游离刃 |
皮肤、体色 : | 背面皮肤较光滑,散有少量小疣粒;两眼后方有一横沟,向两外侧斜伸至肩部并绕至腹面横贯咽喉部而形成咽褶。后腹部、股下方及肛孔附近小疣颇多;其余腹面光滑。体色鲜艳,背面粉棕色缀有棕黑色及浅棕色花纹,两眼间有棕黑色短横纹,眼后方至体侧后部有若干宽窄不一、棕黑色和棕色重叠相套的“Λ”形斑纹,体背后中部和肛两侧的棕黑斑纹不规则;四肢背面有粗细相间的棕黑色横纹;股部前后及胯部为柠檬黄色;腹部黄白色;雄蛙咽喉部密布深色点,雌蛙色较浅 |
卵 : | 卵群粘连成片状,卵片单层,略成圆形,直径100–145mm,漂浮于球面。卵粒直径1.1mm左右,动物极黑褐色,植物极乳黄色或乳白色;卵粒外有胶膜2层 |
蝌蚪 : | 第31期蝌蚪全长33mm,头体长10mm左右,尾长约为头体长的233%;头体扁平,尾肌发达,尾鳍宽,向后渐细;背面黄绿色,尾部浅色,均有少数绯红色细点;体侧及腹面透明;吻宽圆,眼位于头部两极侧;口部位于吻端前上方,无唇齿和角质颌,上唇缘平滑,下唇缘薄膜状边缘突起少 |
生物学信息
生境: | 该蛙生活于海拔10–1350m平原、丘陵和山区,常栖息于水田、园圃及水坑附近的泥窝、洞穴或草丛中。 |
---|---|
习性: | 在繁殖季节,雄蛙鸣叫声清脆悦耳“嘎!嘎嘎嘎嘎!”;卵产于水田或静水坑内,卵群粘连成片状,单层漂浮于水面略成圆形,直径100–145mm,含卵968–1741粒。雌蛙每年可产卵两次。蝌蚪生活于稻田或静水坑内,常集群浮游于水表层。新成蛙体长10.5mm左右。 |
繁殖季节: | 3月,4月,5月,6月,7月 |






























































地理分布
国内分布于云南(屏边、景洪、勐腊、绿春、河口、西畴、马关、元阳、金平、江城),贵州,江西,浙江,湖南,福建,广东,香港,澳门,海南,广西;国外分布于印度东北部,泰国
分布图
收录编辑:吴云鹤
信息汇总:-
审核:侯绍兵
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