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褶树蛙

(zōng zhě shù wā)

加入对比 切换视图

Zhangixalus feae

(Boulenger, 1893)

国家保护 CITES IUCN
- - LC

同物异名:Rhacophorus feae, Polypedates feae(棕褶泛树蛙 )

俗称:赶马鸡

模式产地

缅甸:Thao

模式标本

有三号全模标本,MSNG 29415保存于MSNG (Museo Civico di Storia Naturale di Genova)

鉴别特征

本种沿吻棱至颞褶有棕红色线纹;背面暗绿色,其上散有棕色斑点;腹面浅褐色,间以深褐色的花斑。

形态特征

体长 : 雄蛙体长86-111mm,雌蛙体长68-116mm
体型 : 体型大
头 : 头顶平,头的长宽几乎相等
吻 : 吻端略钝尖,突出于下唇
吻棱 : 吻棱明显
鼻孔 : 鼻孔近吻端
颊部 : 颊部略向外倾斜,颊面凹陷
鼻间距vs吻眼距vs上眼睑宽 : 鼻间距小于眼间距
瞳孔 : 瞳孔椭圆、平置
鼓膜、鼓环 : 鼓膜大,约等于第三指吸盘,距眼后角很近
颞褶 : 颞褶很明显,自眼后角平置斜向肩基部
舌 : 舌后端缺刻深
犁骨齿 : 犁骨齿发达,略排列成两弧形,位于内鼻孔的前内角,后端不超过内鼻孔的后缘
声囊 : 有一对咽侧下内声囊
前臂 : 前臂较粗,前臂及手长约为体长之半
指、趾 : 腹面有肉质垫
指关节下瘤 : 外侧2指远端的关节下瘤发达,其余者次之;指基下瘤较小,第一指基部内侧者平扁
第二性征 : 第一、二指有灰白色婚垫
雄性线 :
后肢 : 足比胫短
后肢贴体前伸 : 后肢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部或略超过眼部
左右跟部是否相遇 : 雄蛙的左、右跟部相遇,雌蛙者不相遇
指、趾端 : 指末端较平扁而薄,吸盘大;指、趾吸盘有边缘沟,背面可见“Y”形迹;趾端与指端同,但吸盘较小
指、趾缘膜 : 第四指外侧缘膜明显;第一、第五趾游离侧有缘膜
指、趾式 : 指式:3>4>2>1;第三、第五趾等长,达第四趾远端关节下瘤
指、趾蹼式 : 指蹼很发达,第三、第四指间蹼达吸盘基部,第二、第三指内侧蹼达远端关节下瘤,内侧2指基部掌间有蹼;趾间满蹼,均达趾吸盘基部,蹠间蹼均达蹠基部
趾关节下瘤 : 关节下瘤小而明显
内、外蹠突 : 内蹠突卵圆形,无外蹠突
皮肤、体色 : 背面皮肤较粗糙,雄蛙背面密布小白刺,雌蛙背面及体侧有疣粒,而头侧和手足背面较光滑;颞褶很明显,具小白刺。胸、腹及股腹面有密集扁平疣粒;外跗褶较显著。背面颜色变异颇大,多为暗绿色或蓝绿色等,有的个体头顶或体背面有棕色斑点;沿吻棱、上眼睑外侧至颞褶上有棕红色线纹;四肢均无横纹;前臂、跗、跖和第五趾的外侧均有浅棕色线纹;腹面浅紫褐色或浅灰黄色,间以不规则深褐色花斑;掌、蹠及大腿腹面肉红色或肉黄色,趾间蹼棕色。

生物学信息

生境: 该蛙生活于海拔1000-1400m的山区或半山区森林地带。
习性: 繁殖时,大量个体出现在稻田里、水塘边或山溪旁边,常在山溪旁的空心树及稻田中产出卵泡。
繁殖季节: 10月,11月,12月,1月

图片

地理分布

国内分布于云南(屏边、河口、勐腊、景洪、景东、绿春、澜沧);国外分布于缅甸,泰国,老挝,越南

分布图

收录编辑:吴云鹤
信息汇总:-
审核:吴云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