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隅棘蛙

(chá yú jí wā)

加入对比 切换视图

Nanorana chayuensis

(Ye, 1977)

国家保护 CITES IUCN
- - NE

同物异名:Maculopaa chayuensis

讨论

Dubois于1975依据采自缅甸北部地区的标本描述新种——缅北棘蛙Rana (Paa) arnoldi Dubois, 1975 (模式标本: BMNH 1940.6.2.90; 模式产地: Pangnamdim, Nam Tamai Valley, Triangle, northern Myanmar, 27° 42′ N, 97° 54′ E, 海拔910 m)。因为缅甸北部与西藏察隅地理距离较近, Dubois, 1980 认为中国分布的花棘蛙察隅亚种Rana maculosa chayuensis (现为察隅棘蛙Nanorana chayuensis) 可能是缅北棘蛙的同物异名, 这一观点在不同学者间存在较大争议 (如苏承业等, 1986b; 胡淑琴主编, 1987; 费梁等, 1990; 叶昌媛等, 1993; Zhao and Adler, 1993; 赵尔宓和杨大同, 1997)。费梁等 (2009) 根据形态学特征, 将分布于中国西藏察隅和云南西北部地区的“缅北棘蛙”归入察隅棘蛙 [书中提到“1994年11月, 法国学者Dubois教授到成都访问, 查看了察隅棘蛙系列模式标本 (西藏察隅地区标本), 他确认察隅棘蛙与缅甸的缅北棘蛙Rana arnoldi (=Rana arnoldi) 在体型大小、背部疣粒和色斑等特征均不同, 从而认为察隅棘蛙是一个有效种”], 这一分类变动得到了分子系统学证据的支持 (Che et al., 2009, Fig. 4-6)。

依据费梁等 (2009)Che et al., (2009)、和车静等 (2020) 的研究, 察隅棘蛙在西藏和云南西北部有分布记录。缅北棘蛙在中国是否有分布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编写: 张栋儒
审核: 于中斌
编辑: 张栋儒
2021.09.09

模式产地

中国:西藏:察隅, 1540m

模式标本

正模标本 (CIB 73I9524) 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鉴别特征

本种与花棘蛙Quasipaa maculosa相近,其主要区别在于本种鼓膜小而明显;背面满布疣粒,疣上有刺;胫跗关节前达鼻孔或略超过;体背面橄榄色,疣粒部周围色深,形成棕褐色大斑。

形态特征

体长 : 雄蛙体长53–65mm,雌蛙体长69–81mm
头 : 头较扁平,头宽略大于长
吻 : 吻端圆
吻棱 : 吻棱较显
鼓膜、鼓环 : 鼓膜小而明显
颞褶 : 颞褶短而斜直
声囊 : 有咽下内声囊
背侧褶 : 无背侧褶
前肢 : 前肢短
前臂 : 前臂及手长不到体长之半
指关节下瘤 : 指近端关节下瘤大而圆
第二性征 : 雄蛙胸部两个黑刺团规则;前肢很粗壮,内侧3指有锥状婚刺;雌蛙腹面光滑
雄性线 : 无雄性线
后肢 : 后肢较长
后肢贴体前伸 : 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鼻孔或略超过
左右跟部是否相遇 : 左右跟部重叠
脚长vs胫长vs体长 : 胫长超过体长之半
指、趾端 : 指端球状,趾端圆球状
指、趾缘膜 : 指微具缘膜;第一、五趾外侧缘膜明显,后者缘膜仅达趾基部
指、趾蹼式 : 趾间全蹼;第四、五跖间有蹼,达跖长的1/2
内、外蹠突 : 无跗褶
皮肤、体色 : 皮肤粗糙,整个背面满布大小疣粒,均有小黑刺,枕部横肤沟显著;背部皮肤较松弛。背面多为橄榄色或棕黄,疣粒周围深棕色或棕黑色;四肢背面有深浅相间的横纹;腹面色浅,有的个体咽喉部有灰色云斑

生物学信息

生境: 该蛙生活于海拔1000–2000m的中型山溪或泉水流溪内,所在环境林木繁茂而潮湿。
习性: 成蛙白天栖息于溪边岩石上或水边石下;晚上蹲于溪边或杂草间。剖视采于7月31日的雌蛙,卵巢内有卵585粒,卵径2.5mm,动物极黑褐色,植物极乳黄色。蝌蚪底栖于水凼内底部。
繁殖季节: 7月,8月

图片

地理分布

西藏察隅;云南贡山、福贡、泸水、维西

分布图

收录编辑:吴云鹤
信息汇总:-
审核:于中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