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角蟾

(xiàn yì jiǎo chán )

加入对比 切换视图

Xenophrys glandulosa

(Fei, Ye, and Huang, 1990)

国家保护 CITES IUCN
- - LC

同物异名:Xenophrys glandulosa(腺异角蟾), Megophrys glandulosa, Megophrys (Xenophrys) glandulosa, Liuophrys glandulosa

模式产地

中国:云南省:景东无量山

模式标本

正模标本 (CIB 24341, 原CIB 87311,成年雄性) 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鉴别特征

外形与大角蟾相近。但本种吻端较突出,颞褶后部膨大呈豆状腺;体侧疣粒大而多;趾侧缘膜甚宽;腹后部和大腿腹面有较多的深色斑块。

形态特征

体长 : 雄蟾体长76–81mm,雌蟾体长77–100mm
头 : 头扁平,头宽略大于头长
吻 : 吻端盾形,明显突出于下唇
吻棱 : 吻棱很明显
颊部 : 颊部几乎垂直略向内斜
鼓膜、鼓环 : 鼓膜卵圆形;有耳柱骨
上、下颌 : 上颌有齿
舌 : 舌较大,梨形,后端微缺
犁骨齿 : 犁骨棱甚明显,末端有齿3-4枚
声囊 : 有单咽下内声囊
前肢 : 较粗壮
前臂 : 前臂及手长不到体长之半
指关节下瘤 : 无关节下瘤
内、外掌突 : 内掌突略显
第二性征 : 雄性第一、二指具棕黑色婚垫
后肢 : 较长
后肢贴体前伸 : 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鼻孔至吻端
左右跟部是否相遇 : 左右跟部重叠
脚长vs胫长vs体长 : 胫长超过体长之半
指、趾端 : 指、趾端球状
指、趾缘膜 : 趾侧缘膜甚宽
指、趾式 : 指式:3>4>1=2;第三趾略长于第五趾
指、趾蹼式 : 趾侧具微蹼
趾关节下瘤 : 无关节下瘤
内、外蹠突 : 内蹠突略显,无外蹠突
皮肤、体色 : 背面皮肤光滑,两肩间有“V”形细肤棱;体背侧各有一条纵行肤棱;体侧有疣粒十多枚;上眼睑外缘有一个小肤突;颞褶后段膨大呈豆状腺;整个腹面光滑,腋腺一对,位于胸侧,股后腺圆形。体背面棕褐或棕灰色,两眼间有褐黑色三角斑,背中部斑纹变异较大,肩部上方多有“V”形斑;体侧大疣为鲜黄色或黑色与黄色各半;咽喉部有灰色细麻斑,咽外侧有黑褐黑色大斑块;腹部及股部腹面黄白色,满布深色斑块;后肢有3–4条棕褐色横纹
卵 : 卵径2.3mm左右,乳黄色
蝌蚪 : 第36期蝌蚪体细长,全长50mm左右,头体长约16mm,尾长为头体长的217%左右,体腹面和尾后部有深色斑;尾肌发达,尾末端钝尖;吻短,口部呈漏斗状,无唇齿及角质颌,眼位于头部两侧

生物学信息

生境: 该蟾生活于海拔1900–2500m的针阔叶混交林山区
习性: 成蟾多栖于流溪两岸灌木或草丛内,溪水清凉、平缓,石块甚多。雄蟾在3–4月下午和夜间发出“呷、呷、呷”的连续鸣声,夜间鸣叫者更多。解剖3月下旬的雌蟾,其输卵管内有成熟卵954粒。
繁殖季节: 3月,4月

图片

地理分布

国内分布于云南景东、贡山、泸水、腾冲、保山、永德、沧源、陇川、龙陵、福贡、大理、漾濞;国外分布于缅甸克钦

分布图

收录编辑:吴云鹤
信息汇总:
审核:于中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