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ptobrachium ailaonicum
(Yang, Chen, and Ma, 1983)
国家保护 | CITES | IUCN |
---|---|---|
II | - | NT |
同物异名:Vibrissaphora ailaonica, Vibrissaphora echinata, Leptobrachium ailaonica, Leptobrachium echinatum
讨论
哀牢髭蟾Leptobrachium ailaonicum是杨大同等, 1983依据中国云南省景东哀牢山的标本订立的。目前,该物种在中国和越南均有记录,主要分布在红河沿线两侧的山区(费梁等, 2009; Frost, 2020)。Dubois and Ohler, 1998将采于越南老街省沙巴的髭蟾标本定名为Leptobrachium echinatum(未翻译成中文名)。Ho et al., 1999: 48-54通过形态学比较,认为Leptobrachium echinatum和哀牢髭蟾(Leptobrachium ailaonicum)在形态上无明显差别,因此将Leptobrachium echinatum作为哀牢髭蟾(Leptobrachium ailaonicum)的次定同物异名。Zheng et al., 2008的分子系统学研究研究支持Ho et al., 1999: 48-54的观点。因此,哀牢髭蟾的分布范围从云南景东向南延伸到越南北部。Zhang et al., 2010通过对在中国地区分布的哀牢髭蟾不同地理种群进行分子系统学研究发现,哀牢髭蟾可以分成4个主要的线粒体支系。
模式产地
中国:云南省:景东县哀牢山徐家坝
模式标本
正模标本 ( KIZ 8200490 ) 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博物馆
鉴别特征
雄性上唇缘每侧有排列不规则的黑色角质刺10-24枚;后肢前伸时胫跗关节达眼后角;蝌蚪唇齿式为I:5+5/4+4(4+3或3+3):1。
形态特征
体长 : | 雄蟾体长69-88mm,雌蟾体长67-79mm |
---|---|
体型 : | 头较扁平 |
头 : | 头宽略大于头长 |
吻棱 : | 吻棱显著 |
鼻孔 : | 鼻孔近吻端 |
鼻间距vs吻眼距vs上眼睑宽 : | 鼻间距约为眼间距的2/3 |
眼 : | 眼球上半部浅蓝色,下半部为黄褐色 |
瞳孔 : | 瞳孔纵置 |
鼓膜、鼓环 : | 鼓膜隐蔽;有耳柱骨 |
颞褶 : | 细,斜达肩上方 |
上、下颌 : | 上颌齿强壮 |
犁骨齿 : | 无犁骨齿 |
声囊 : | 无声囊 |
前肢 : | 长 |
前臂 : | 前臂及手长超过体长之半 |
指、趾 : | 指粗壮 |
指关节下瘤 : | 有 |
内、外掌突 : | 内掌突大于外掌突,近圆形 |
第二性征 : | 雄性上唇缘每侧有排列不规则的黑色角质刺10-16枚 |
后肢 : | 较短 |
后肢贴体前伸 : | 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后角 |
左右跟部是否相遇 : | 左右跟部不相遇 |
脚长vs胫长vs体长 : | 后肢长度不及体长的1.5倍 |
指、趾端 : | 指、趾端圆 |
指、趾缘膜 : | 趾侧缘膜显著 |
指、趾式 : | 指式:3>1>4>2 |
指、趾蹼式 : | 第四趾约具1/3蹼 |
趾关节下瘤 : | 趾下关节下瘤间具肤棱 |
内、外蹠突 : | 内蹠突发达,无外蹠突 |
皮肤、体色 : | 体背部有痣粒组成的网状肤棱,四肢背面肤棱明显呈纵行;体腹面满面小疣粒,腋腺大,股后腺明显。体背面灰紫色或灰紫棕色,杂有许多黑斑点;眼上半为浅蓝色,下半为黄褐色;前肢横纹少而不明显,后肢横纹显著;腹面乳白色,满布黑色碎云斑 |
卵 : | 卵粒直径3.5mm左右,呈浅灰白色 |
蝌蚪 : | 第37-38期蝌蚪全长94mm,头体长32mm,尾长约为头体长的197%;背面棕色,体尾交界处有一浅色“Y”形斑,尾部有少数棕黑色斑点;唇齿式多为I:5+5/4+4:I;唇缘窄,仅上唇中央缺乳突一个 |
生物学信息
生境: | 该蟾生活于海拔2200-2500m的山区。 |
---|---|
习性: | 成蟾栖于阴湿的常绿闻叶林区的流溪及其附近,非繁殖期营陆栖生活,曾在11月看到5只成蟾在一个树洞内冬眠。该蟾夜间出外活动,多爬行,行动缓慢。繁殖期在2月中旬至3月,此期成蟾进入平缓溪段内石下配对和产卵,雌蟾产卵230-256粒,卵群呈环状或片状黏附在石头底面,在一块石下多者有17个卵群。蝌蚪活动敏捷,多栖于缓流处或水凼内石下。 |
繁殖季节: | 2月,3月 |






































地理分布
国内分布于云(景东、双柏、新平、屏边、文山、金平、南涧、楚雄白马河、金平马鞍底、绿春);国外分布于越南(沙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