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铃蟾

(dōng fāng líng chán)

加入对比 切换视图

Bombina orientalis

(Boulenger, 1890)

国家保护 CITES IUCN
- - LC

同物异名:Bombinator orientalis

俗称:火腹铃蟾、臭蛤蟆、红肚皮蛤蟆

模式产地

中国:山东:烟台

模式标本

全模标本 ( BMNH 1947.2.25.53-64, 1947.2.25.69, 1947.2.25.70-72, and 1947.2.25.73-76 ( formerly 74.1.16.90, 83.3.26.11, 89.12.16.198-200, and 72.1.29.16-17 ) ) 保存于BMNH ( The Natural History Museum, London, UK )

鉴别特征

体形较小,背面刺疣细致密集,整个腹面有橘红色或橘黄色和黑色碎斑,彼此相间较均匀;雄蟾胸部无刺团。

形态特征

体长 : 雄蟾38-45mm,雌蟾38-45mm
体型 : 较小
头 : 头型扁平,头宽略大于头长
吻 : 吻端圆,略超出下唇
吻棱 : 不明显
鼻孔 : 近吻
颊部 : 向外倾斜
瞳孔 : 心形
鼓膜、鼓环 : 无鼓膜,无耳柱骨
颞褶 : 不明显
舌 : 近圆形
犁骨齿 : 有,犁骨齿列呈两小团,横置于内鼻孔内侧后方,左、右几乎相遇
声囊 :
前臂 : 臂及手长小于体长之半
指、趾 : 指短略扁
指关节下瘤 :
内、外掌突 : 外小内大
第二性征 : 前臂内侧、内掌突及内侧3指基部有黑色细刺
雄性线 :
后肢 :
后肢贴体前伸 : 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肩部或眼后
左右跟部是否相遇 : 左右跟部不相遇
指、趾端 : 指端圆;趾端圆
指、趾式 : 指式:3>4>2>1
指、趾蹼式 : 雄蟾趾间近于全蹼,雌蟾的蹼略逊
趾关节下瘤 :
内、外蹠突 : 内蹠突小,椭圆形;无外蹠突
皮肤、体色 : 皮肤粗糙,头上、背部及四肢背面满布刺疣;体侧疣粒较大而密,有的排成纵行;咽喉部位及胸部有少数小刺疣。 生活时体背面一般为灰棕色,有的个体在肩部缀有绿色斑块;少数个体背面为绿色,散有不规则的黑斑。上唇缘有黑纵纹,四肢背面有黑横斑;指、趾端橘红或橘黄色。整个腹面有橘红或橘黄色与黑色斑相间较均匀呈醒目的小花斑
卵 : 成串或单粒贴附于水内石块下;卵径2mm;动物极深棕色,植物极色稍浅
蝌蚪 : 第33-35期的蝌蚪,已有后肢芽,全长30mm左右;第42期时,全长34mm,后肢芽长3mm;具四肢的变态期蝌蚪,全长42mm左右。体短、肥壮,出水孔横裂,位于腹中央,肛孔开于尾基部中央。尾短略尖,尾肌不发达,上尾鳍起自体背中部。液浸标本背面黑灰色,腹面及尾部色浅,尾鳍上有醒目的黑斑点;整个皮肤上有斜行交织的细黑线纹(在放大镜下可见)。口周围有乳唇突,唇齿式Ⅱ/1+1:Ⅱ.每行唇齿棱上有两排黑色小齿

生物学信息

生境: 蟾生活于900m以下的山区,常栖于小山溪、梯田、沼泽地等静水坑或伏在水塘边草丛中。
习性: 成蟾在水中常昂头浮在水边,活动不敏捷,亦不善跳,受惊扰时,常翻转掌、蹠部,露出其橘红色斑块,并闭眼不动,以示警戒;背面皮肤在受到异物刺激时,可分泌白色黏液。冬季一般在土洞、石穴或地窖内越冬;4-5月出蛰,捕食蚯蚓、昆虫(以鞘翅目、膜翅目、鳞翅目为主) 及其它小动物。繁殖期的东方铃蟾争雌现象特别剧烈,交配时,雄性前肢抱握在雌蟾的胯部。在稻田、水塘、路边水坑产卵,每雌产卵133-330粒。受精卵在水温24-25℃时,约3天孵出蝌蚪。8月底离开水区上陆寻找越冬地点。
繁殖季节: 5月,6月,7月

图片

地理分布

国内分布于江苏,山东,内蒙古,北京,黑龙江,吉林,辽宁;国外分布于俄罗斯(远东南部),朝鲜,日本(对马岛和九州岛)

分布图

收录编辑:吴云鹤
信息汇总:-
审核:吴云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