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斑瘰螈

(wěi bān luǒ yuán)

加入对比 切换视图

Paramesotriton caudopunctatus

(Liu and Hu, 1973)

国家保护 CITES IUCN
II 附录II NT

同物异名:Trituroides caudopunctatus, Allomesotriton caudopunctatus

俗称:“小西”(音)

模式产地

中国:贵州省:雷山县方祥格头

模式标本

正模标本 ( 63 II 0303,雄性成体 ) , 配模标本 ( 63 II 0314,雌性成体 ), 副模标本 ( 97尾雄性、137尾雄性 ) 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鉴别特征

全身满布小痣粒,背中央及两侧有3纵行密集瘰疣;吻长明显大于眼径;指、趾宽扁,两侧均有缘膜。雄螈尾部两侧有镶黑边的紫红色圆斑或长条形斑。

形态特征

全长 : 雄螈全长122-146mm,雌螈全长131-154mm
体型 : 适中
头 : 略扁平,前窄后宽,头长大于头宽
吻 : 平截
头侧脊棱 : 有腺质棱脊
鼻孔 : 位于吻两侧端
囟门 :
唇褶 : 很发达
舌 : 小,长圆形,两侧游离,前后端粘连于口腔腔底部
口角 : 位于眼后角后不远
犁骨齿 : 犁骨齿呈“∧”形
似鳃状腺 : 突出
颈褶 : 明显
躯干 : 圆柱状
肋沟 : 躯干及尾侧有不规则横行沟纹
背脊棱 : 显著
前肢 : 较长
前肢贴体向前 : 指端超过眼前角缘
后肢 : 较长
指、趾式 : 指式:3>2>4>1;趾式:3>4>2>5>1
指、趾缘膜 : 宽扁,均具缘膜,无蹼
指、趾角质鞘 :
掌、蹠突 : 不显著
尾型状 : 尾基部粗壮,向后逐渐侧扁,末端钝圆
尾鳍褶 : 薄而平直
第二性征 : 雄性尾部有镶黑边的紫红色眼斑或长形斑,而雌螈尾部全无紫红色斑
泄殖腔 : 肛部均肥厚隆起,雌螈隆起部位小而高,肛裂小,椭圆形,内侧无指状乳突;雄螈隆起部位大而矮,肛裂为一纵缝,其内侧有指状乳突
童体型 :
皮肤、体色 : 体、尾橄榄绿色,体背面有3条橘黄色或黄褐色纵带纹至尾部逐渐消失;尾下部色浅,散有黑斑点;体腹面有橘红斑。皮肤较粗糙,背中央及两侧有3纵行密集瘰疣,其间满布痣粒,腹中部皮肤较光滑。
卵 : 卵呈椭圆形,纵径3mm,横径2mm,动物极棕黑色,植物极乳黄色。

生物学信息

生境: 该螈生活于海拔800-1800m的山溪,有时也到溪边静水塘内活动。
习性: 成螈营水栖生活,常匍匐于不同深度的水面下、较光滑之石滩上或水边烂枝叶下,多以水生昆虫及其幼虫、虾、蛙卵和蝌蚪等为食。该螈受刺激后皮肤可分泌出乳白色黏液,似浓硫酸气味。栖息环境中,也发现有肥螈、角蟾、髭蟾、棘胸蛙等物种的蝌蚪。其附近静水域中有细痣疣螈的幼体。雌螈产卵63–72粒,卵单粒状,卵群呈片黏附在石缝内。大多数标本皮肤上有寄生的蜱螨,一般寄生在不活动的部位,如颈褶前后、胯等处。
繁殖季节: 4月,5月,6月

图片

地理分布

贵州雷山,湖南江永,广西富川,重庆酉阳

分布图

收录编辑:吴云鹤
信息汇总:-
审核:吴云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