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南掌突蟾

(guì nán zhǎng tū chán)

加入对比 切换视图

Leptobrachella guinanensis

Chen, Li, Peng & Liu, 2024

国家保护 CITES IUCN

讨论

广西十万大山保护区目前已发现有4种掌突蟾:桂南掌突蟾、上思掌突蟾、十万大山掌突蟾和三岛掌突蟾

模式产地

中国:防城港市:上思县:十万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1°55'1.2" N, 107°54'10.8" E; 海拔512 m

模式标本

正模标本(NNU00876)保存于南宁师范大学

鉴别特征

(1)雄性头体长30.5–32.5毫米,雌性头体长38.7–41.8毫米;(2)趾间三分之一蹼,趾侧缘膜宽;(3)背部皮肤较粗糙,有稀疏小疣粒和肤棱;(4)腹部乳白色无斑;(5)喉部乳白色,其边缘有褐色细斑点;(6)虹膜双色,上部分为浅铜色,逐渐过渡到银灰色;(7)后肢具褐色横纹,其上具稀疏疣粒;(8)无趾关节下瘤,取而代之的是皮肤嵴;(9)泄殖腔下沿具一对疣粒;(10)胫跗关节贴体前伸达眼中部;(11)相对较高的鸣叫主频(7.3–8.3 kHz)

形态特征

体长 : 雄性头体长30.5–32.5毫米,雌性头体长38.7–41.8毫米
体型 : 中等
头 : 头长略大于头宽
吻 : 背面观,吻端椭圆形;侧面观,吻端突出下颌
吻棱 : 吻棱明显
鼻孔 : 斜置,近吻端
颊部 : 颊部倾斜,略凹陷
鼻间距vs吻眼距vs上眼睑宽 : 鼻间距与眶间距相当
眼 : 眼大,虹膜双色,上部分为浅铜色,逐渐过渡到银灰色
眶间区 :
瞳孔 : 纵置
鼓膜、鼓环 : 鼓膜圆形,明显,鼓膜径不到眼径之半
颞褶 : 颞侧褶明显
上、下颌 : 上颌有两道褐色斑,
舌 : 舌椭圆形,后端有浅缺刻
内鼻孔 : 椭圆形
犁骨齿 : 无犁骨齿
声囊 : 单咽下内声囊
背侧褶 : 无背侧褶
前肢 : 中等
前臂 : 中等
指、趾 : 指、趾纤细
指关节下瘤 : 无指关节下瘤
内、外掌突 : 内掌突大而明显,椭圆形;外掌突小
雄性线 :
后肢 : 中等
后肢贴体前伸 : 胫跗关节达眼中部
左右跟部是否相遇 : 不重叠
脚长vs胫长vs体长 : 胫长约为体长之半
指、趾端 : 指、趾端略膨大
指、趾缘膜 : 指无缘膜,趾缘膜宽
指、趾式 : 指长顺序为: I < II < IV < III;趾长顺序: I < II < V < III < IV
指、趾蹼式 : 指间无蹼;趾间1/3蹼
趾关节下瘤 : 无趾关节下瘤,取而代之的是皮肤嵴
蹠趾腹面疣 :
内、外蹠突 : 内趾突长椭圆形,无外趾突
皮肤、体色 : 体背部皮肤较为粗糙,其上具小疣粒和细肤棱;体侧有乳黄色和淡橘红色稀疏疣粒;体腹面皮肤光滑无疣粒。体背面棕色为主;两眼间有倒三角形褐色斑,肩部有似‘W’形褐色斑;体侧腹缘有乳白色腺体;上颌有两道褐色斑;上臂浅橘红色;后肢以棕色为主,有3道深褐色横斑;腹部乳白色无斑,胸、喉部乳白色无斑;下颌缘有细褐色斑点;前后肢腹面浅紫色;颞侧褶下缘深褐色;瞳孔黑色,纵置,虹膜双色,上部分为浅铜色,逐渐过渡到银灰色。
卵 : 6月采集的标本,雌性腹腔内有绿豆大小的乳白色卵
蝌蚪 : 未知

生物学信息

生境: 常绿阔叶林内的溪沟周边,海拔分布范围在400-600 m
习性: 多发现在水流相对较急的溪沟周边;繁殖季节雄性发出“吱”似昆虫的鸣叫声
繁殖季节: 6月到7月之间。

图片

地理分布

广西十万大山山脉

分布图

收录编辑:张栋儒
信息汇总:陈伟才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