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norana arunachalensis
(Saikia, Sinha, and Kharkongor, 2017)
国家保护 | CITES | IUCN |
---|---|---|
- | - | NE |
同物异名:<i>Odorrana arunachalensis(藏南臭蛙)
讨论
印度学者Saikia et al 于2017年根据形态特征描述了臭蛙属新种, 藏南臭蛙 Odorrana arunachalensis。Qi et al 于2019年依据Saikia et al., (2017) 提供的原始描述和照片对该物种进行了仔细的对比分析和讨论, 认为印度学者提供的关键形态特征 (包括头宽比、瞳孔形状、鼓膜大小、眶间条纹和颞褶) 与模式标本照片特征不符,对该物种的属级分类鉴别有误,实际应为倭蛙属物种,因此将其划归至倭蛙属中,即Nanorana arunachalensis。
编写: 张栋儒
审核: 于中斌
编辑: 张栋儒
2021.09.14
模式产地
中国:西藏(藏南地区)
模式标本
正模标本V/A/NERC/ZSI/1296、 副模标本V/A/NERC/ZSI/1297、V/APRC/A/256、V/APRC/A/257 保存于National Zoological Collection of NERC/ZSI, Shillong.
鉴别特征
(1)中等体型大小的蛙类(雄性体长31.61-56.59 mm,雌性体长81.33 mm);(2)两眼间有一个黑色条带;(3)有一个不连续的、黑色背侧褶;(4)头宽大于头长;(5)颞褶明显;(6)鼓膜小而扁平,是眼径的1/3;(7)犁骨齿有;(8)外声囊缺乏;(9)背部光滑,身体两侧带有一些小的刺疣;(10)背侧褶缺乏;(11)背部绿色(雌性背部褐色);(12)腹白色,前部有斑点;(13)相对指长:I<II<IV<III;(14)趾满蹼;(15)卵奶油色,多边形,小的卵是圆形
形态特征
体长 : | 雄性:31.61-56.59 mm;雌性:81.33mm |
---|---|
头 : | 头扁平,头宽大于头长 |
吻 : | 吻略尖 |
吻棱 : | 吻棱突出 |
鼻间距vs吻眼距vs上眼睑宽 : | 鼻间距与鼻眼距几乎相等 |
眼 : | 眼圆 |
眶间区 : | 眼间有一条明显的黑带 |
瞳孔 : | 瞳孔呈菱形 |
鼓膜、鼓环 : | 鼓膜小且凹陷,约为眼径的三分之一 |
颞褶 : | 存在颞褶 |
舌 : | 舌有缺刻 |
犁骨齿 : | 存在犁骨齿,与内鼻孔呈45°夹角 |
声囊 : | 无外声囊 |
肩胸骨、胸骨 : | 无背侧褶 |
前肢 : | 前臂与手长几乎相等 |
指关节下瘤 : | 指关节下瘤圆且突出 |
后肢 : | 后肢强健 |
后肢贴体前伸 : | 后肢贴体前伸,胫跗关节至鼻孔处 |
脚长vs胫长vs体长 : | 股长与胫长几乎相等,约为体长的三分之二 |
指、趾端 : | 指端具小吸盘 |
指、趾式 : | 指式:I<II<IV<III |
指、趾蹼式 : | 指间无蹼;趾满蹼,平齐于趾吸盘基部 |
趾关节下瘤 : | 趾关节下瘤圆且突出 |
蹠趾腹面疣 : | 背部光滑,两侧散布少量弱痣粒 |
内、外蹠突 : | 内蹠突延长,无外蹠突 |
皮肤、体色 : | 背部光滑,呈绿色;眼间有一条明显的黑带,另有一条黑带自腋窝延伸至吻端;背两侧各分布有一条不连续的黑带;背部散布黑点,中后部有一对黑色条块;前肢及后肢背部有黑绿相间的条纹(条块);股腺突出并伴随一些多点的腺体;腹部整体为白色,上部及前肢有杂色 |
卵 : | 卵呈多边形,无色或奶白色 |
生物学信息
生境: | 该物种主要分布于以岩石为基质并附生有大量的苔藓和蕨类植物的混交林;所有标本均收集于4月至9月的雨季,未在旱季发现过该物种;此外,该物种较大的海拔跨度(1677-2300m)暗示其可能在多种气候带(热带-亚热带-温带)中均有分布 |
---|
地理分布
目前仅知其分布于模式产地,即我国藏南地区
分布图
收录编辑:于中斌
信息汇总:卢宸祺
审核:于中斌
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