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栖动物观测网络建设进展
作者:吴军;
单位: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生物多样性观测是客观了解生物多样性变化,评估管理成效,制定保护政策的基础工作和重要手段。很多国家和一些国际组织已经建立了长期的生物多样性观测计划,《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也将构建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体系列为优先行动之一。我国两栖动物有408种(统计至2014年底),物种多样性居世界第五位,且物种特有率非常高。而由于我国近几十年来的经济高速发展和环境污染的加剧,两栖动物的生存状况日益恶化,2015年最新发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结果显示,两栖动物灭绝1 种,区域灭绝1 种;受威胁物种有176 种(包括极度濒危13 种、濒危46 种和易危117 种),占两栖动物总数的43.1%,在我国脊椎动物类群中受威胁程度是最高的,也远高于全球两栖动物受威胁的平均水平(30.6%)(IUCN 红色名录2014 年评估结果)。面对两栖动物种群持续衰退的现状,为了掌握其生存状态、种群动态变化以及受威胁的状况,从而提出针对性的保护对策,开展两栖动物观测就显得非常重要。
2011年,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决定开展两栖动物观测试点,由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牵头组织国内相关高校、科研院所、自然保护区具体承担观测工作。2011年共设置20个观测样区,以后每年逐步发展,到2016年共有110个样区,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国各生物地理区域的两栖动物观测网络。参加观测的单位超过40家,累计参加观测人员超过500人次/年。

图1 全国两栖动物观测样区分布
观测具体要求:
观测时间:根据两栖动物的繁殖特点,每年开展3次观测,少数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为2次。在全国范围内有1次观测时间统一(6月中下旬),其它两次观测根据当地两栖动物活动情况确定时间,每次观测以6-10天为宜,且相邻两次观测至少间隔一个月。
观测方法:主要以样线法为主,每个样区设置10条以上固定样线。在生境复杂的山区,以短样线(100-200
m)为主,在生境较单一的湿地和草原,以长样线(500-1000 m)为主。另外,还采用围栏陷阱法、人工覆盖物法、人工庇护所法作为样线法的补充。
观测指标:包括物种种类、数量、分布、性别、肥满度、健康状况、气象因子、生境信息、人为干扰等。

数据库建设:开发了全国两栖动物观测数据库,具有数据导入、统计、分析、空间展示等多种功能。


图3 两栖动物观测数据库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