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周江教授课题组在贵州南部物种多样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周江教授课题组在贵州南部物种多样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作者:贵州师范大学 罗涛、邓怀庆、周江 编辑: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张栋儒
贵州地处中国西南,位于中国第二阶梯。独特的地理优势、发育完全、覆盖率高的喀斯特地貌,所形成高度的异质性生境造就了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及珍稀的动植物资源,尤其是对于运动能力较低、对栖息环境敏感的两栖动物。
2021年,贵州师范大学周江教授团队,通过形态和分子数据在《ZooKeys》、《Asian Herpetological Research》期刊分别描述并发表了从江角蟾Panophrys congjiangensis和荔波臭蛙Odorrana liboensis两个新物种。两个新物种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贵州南部的物种多样性水平。贵州南部新物种的发现,表明该贵州地区的物种多样性仍然需要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
2020年,周江教授团队在贵州省从江县月亮山自然保护区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期间通过鸣叫声采集到一些角蟾科物种标本,基于形态、声学、分子数据确定为一个新物种。从江角蟾的鉴定特征为:(1)中等体型,雄性体长 28.6–33.4 mm,雌性体长38.4–40.2 mm;(2)上眼睑外缘具明显的小角状突起;(3)鼓膜清晰可见,鼓膜径与眼径的比率为0.47–0.66;(4)犁骨齿缺乏;(5)舌后端无缺刻;(6)趾侧有弱且不明显的侧缘膜;(7)手指相对长度 II < I < V < III;(8)趾基部具蹼迹;(9) 左右跟部重叠;(10)掌突2个,内掌突长椭圆形;(11)后肢较长,贴体前伸时胫跗关节达鼻孔;(12)背部皮肤粗糙,有大量橘红色痣粒,腹面光滑;(13)雄性具单咽下内声囊;(14)雄性在繁殖季节,在第I和第II指基部背面有不明显的灰黑色婚垫和黑色婚刺。基于线粒体16S+COI序列重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从江角蟾与雷山角蟾关系较近。
截至目前,贵州省共分布角蟾属物种12种,分别是新物种从江角蟾Panophrys congjiangensis、安龙角蟾Panophrys anlongensis 、炳灵角蟾Panophrys binlingensis 、赤水角蟾Panophrys chishuiensis、江氏角蟾Panophrys jiangi、雷山角蟾Panophrys leishanensis、荔波角蟾Panophrys liboensis、峨眉角蟾Panophrys omeimontis, 水城角蟾Panophrys shuichengensis、棘指角蟾Panophrys spinata、平顶短腿蟾Panophrys platyparietus, 黔北角蟾Panophrys qianbeiensis(Luo et al., 2021)。
图1 新种从江角蟾、雷山角蟾、荔波角蟾和和江氏角蟾在贵州省采样地点和地理分布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专项“珍稀动物濒危机制及保护技术研究(2016YFC0503200)”、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项目(XDB31000000)和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作重点项目(2005DKA21402)的支持。
图2 基于线粒体16S+COI序列重建角蟾科和外群的系统发育树
图3 从江角蟾雄性正模(GZNU20200706010)在生活时的形态特征
贵州荔波茂兰自然保护区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并描述了大量的新物种(周毅等,2019)。课题组自2010年以来在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做了长期的生物多样性检测工作,描述并发表了系列新物种。例如,尧兰金线鲃、洞塘金线鲃、大七孔岭鳅、荔波角蟾、荔波管鼻蝠等。课题组2010至2018年在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进行两栖爬行动物监测以来,于2019年出版了《中国茂兰两栖爬行动物》一书。在调查期间,采集到系列形态上有区别于花臭蛙的标本,经过形态比较、分子分析确定为臭蛙属一新物种,命名为荔波臭蛙Odorrana liboensis Luo, Wang, Xiao, Wang & Zhou, 2021,近日发表在Asian Herpetological Research。基于线粒体12S+16S+ND2序列重建的系统发育树和形态特征显示,荔波臭蛙与荔浦臭蛙关系最近,互为姐妹种关系。新种荔波臭蛙的发现对于理解臭蛙属物种的起源和扩散具有重要意义。
荔波臭蛙的鉴定特征为:(1)体型中等,成年雌性体长约为雄性的1.2倍,雌性体长为56.9 ± 1.0 (55.8 – 58.2 mm, n = 9),雄性体长为48.7 ± 1.2 (47.1– 49.9 mm, n = 5);(2)雄性和雌性头长大于头宽;(3)鼓膜清晰可见,大于眼径的一半;(4)眼睛大而突出,上眼睑宽约为眼径的3/4;(5)背侧褶无;(6)掌突2个;(7)相对手指长度:II < I < IV < III;(8)指关节下瘤明显:1,1,2,2;(9)蹠突1个;(10)后肢贴体前伸时胫跗骨关节到达眼鼻之间;(11)趾间具全蹼;(12)趾关节下瘤明显:1,1,2,3,2;(13)四肢背面有明显的棕黑色条纹;(14)背面光滑,草绿色,有不规则的棕色斑纹;(15)腹部光滑,缺乏黑色斑点;(16)雄性无胸刺,无声囊,第I指基部具有浅白色婚垫。
图4 新种荔波臭蛙、宜章臭蛙、黄岗臭蛙、贵州臭蛙、务川臭蛙、荔浦臭蛙的采样地点和地理分布
图5 基于线粒体12S+16S+ND2序列重建蛙科臭蛙属及其外群的系统发育树
图6 荔波臭蛙雄性(正模:GZNU20180608004)和洞穴分布务川臭蛙(E)在生活时的形态特征
图7 荔波臭蛙雌性(GZNU20180608004)在生活时的形态特征及洞外生境
该研究得到了生态环境部“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2019HJ2096001006)”、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项目(XDB310000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 31460091)、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作重点项目(2005DKA21402)的支持。
图8 《中国茂兰两栖爬行动物》封面
参考文献及相关论文连接:
荔波臭蛙http://www.ahr-journal.com/en/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10405
Luo T., Wang S.W., Xiao N., Wang Y. L., Zhou J (2021) A New Species of Odorous Frog Genus Odorrana(Anura, Ranidae) from Southern Guizhou Province, China. AsianHerpetological Research, 12(4): 381–398. DOI: 10.16373/j.cnki.ahr.200122
从江角蟾https://zookeys.pensoft.net/article/61097/
Luo T, Wang Y,Wang S, Lu X, Wang W, Deng H, Zhou J (2021) A species of the genusPanophrys(Anura, Megophryidae) from southeastern Guizhou Province, China.ZooKeys 1047: 27–60. DOI: 10.3897/zookeys.1047.61097
周毅, 杨天友, 冉景丞, & 张旭 (2019) 中国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动物模式标本名录. 生物多样性, 27(12): 1345–1351. DOI:10.17520/biods.2019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