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师范大学陈伟才课题组在广西物种多样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南宁师范大学陈伟才课题组在广西物种多样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作者:南宁师范大学  陈伟才

编辑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张栋儒

 

    近日,南宁师范大学北部湾环境演变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陈伟才课题组分别在《Zoological Research》和《Zootaxa》期刊发表了十万大山浮蛙(Occidozyga shiwandashanensis)、大明山掌突蟾(Leptobrachella damingshanensis)和十万大山掌突蟾(Leptobrachella shiwandashanensis3个新物种。新物种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华南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水平。

  十万大山浮蛙模式产地位于广西十万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其鉴定特征:(1)雄性体长25.2-33.8 mm,雌性体长34.9-38.9 mm;(2)体背部浅棕色有不规则深色斑纹;(3)体腹面乳白色具浅褐色斑纹,喉部乳黄色具浅棕色斑纹;(4)舌近圆形,后端无缺刻;鼓膜隐藏不可见;(5)指间无蹼,趾间全蹼,但第四、第五趾间蹼具深缺刻;(6)指端尖,趾端形成盘状。基于16S rRNA遗传距离显示十万大山浮蛙与其它同属物种的遗传分歧大于13.0%,该属系统演化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仅知道十万大山浮蛙分布于广西十万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拔500-650 m的常绿阔叶林内,林下为沼泽生境。十万大山浮蛙是我国学者首次在该属发表的新物种(图1)。

  图1 十万大山浮蛙及系统演化树

  十万大山掌突蟾模式产地位于十万大山山脉。在广西十万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广西防城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都有分布。十万大山掌突蟾和上思掌突蟾(Leptobrachella shangsiensis)同域分布,甚至在同一条溪沟能同时见到这两种掌突蟾。加上三岛掌突蟾(Leptobrachella sungi),自此十万大山山脉的掌突蟾物种达到了三种,显示了极高的物种多样性。新种鉴定特征:(1)雄性体长26.8-29.7mm,雌性体长33.7-35.9mm;(2)体背浅褐色,两眼间有褐色倒三角形;(3)腹部乳白色,边缘具褐色细斑;喉部和胸部纯乳白色;(4)趾无蹼及缘膜;(5)体侧具不规则黑色斑点;(6)雄性胫跗关节达眼后,但是雌性仅达肩部;(7)左右关节不接触;(8)虹膜双色,上部红褐色,渐褪去至下部为浅银色;(9)鸣叫声为单音节,主频5.3-5.7Hz。十万大山掌突蟾与同域分布的上思掌突蟾最大区别是新种趾间无蹼,雌性胫跗关节仅达肩部,而上思掌突蟾趾间微蹼,雌性胫跗关节达眼后。另外这两个同域分布的物种鸣叫声存在明显差异。声谱分析显示新种仅有一种鸣叫类型,而上思掌突蟾则存在两种鸣叫类型(图2和3)。

 图2  十万大山掌突蟾系统演化树及分布点

 

3  十万大山掌突蟾(左)与上思掌突蟾(右)比较  

   大明山掌突蟾模式产地位于广西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也是首次在该区域发现掌突蟾物种。新种鉴别特征:(1)雄性体长33.6-34.4 mm;大腿基部背面具一对明显凸起的橘红色腺体;(2)背部皮肤粗糙具橘红色疣粒和短纵肤棱;(3)腹面乳白色,其边缘聚集乳白色凸起的疣粒;(4)指间无蹼亦无侧缘膜;(5)趾间具蹼迹和窄的侧缘膜;(6)体侧具零星不规则小黑斑;(7)虹膜双色,上部棕红色,逐渐过渡到下部为淡银色。基于线粒体16S rRNA基因片段构建的系统演化树显示大明山掌突蟾与L. nahangensis夜神掌突蟾L. nyx)关系较近。目前仅知道大明山掌突蟾分布在广西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拔1000-1200 m的常绿阔叶林溪沟周边(图4)。

大明山掌突蟾

 

 

论文链接:

十万大山浮娃  https://www.zoores.ac.cn/en/article/doi/10.24272/j.issn.2095-8137.2021.252

大明山掌突蟾  http://www.zoores.ac.cn/en/article/doi/10.24272/j.issn.2095-8137.2021.179

十万大山掌突蟾 https://doi.org/10.11646/zootaxa.502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