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条形码和形态学分析确认胎生种准噶尔麻蜥 在中国西北有分布

    随着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DNA条形码已被广泛应用于物种界定与发现、以及全球生物多样性的评估。尽管DNA条形码有其固有的缺陷,而从中推断出的证据可以指导后续有针对性地开展形态学研究,并结合来自多基因位点、地理分布和生态学等多重证据,对物种边界做出更可靠的推断。

    密点-荒漠麻蜥复合体(Eremias multiocellata-przewalskii species complex)是麻蜥属中的胎生类群,广布于吉尔吉斯坦、蒙古以及我国干旱荒漠区等,是分类复杂的有名代表。在此复合体中,最近在蒙古西部和哈萨克斯坦东部发现了一个新种——准噶尔麻蜥(Eremias dzungarica Orlova et al., 2017),在中国西北有明显的分布空白。成都生物所与哈萨克斯坦教科部动物研究所合作,打破国界,获取和整合DNA条形码数据,采用整合分类学方法来探讨准噶尔麻蜥是否确实在中国有分布。在哈萨克斯坦东部和邻近的中国阿勒泰地区采集了30号先前被归为密点麻蜥的标本(图1),对DNA条形码COI基因进行测序,与Orlova等人的条形码数据整合汇编,并使用标准和多种条形码技术进行分析。我们检测到此复合体不存在条形码间隙(图2),这表明在有较高种内多样性的Eremias sp. 3中有潜在的隐存种,并且在支系A中有多个新近演化的物种(图3)。BINGMYC均界定出不切实际的物种数量(分别为2326);而ABGDmPTPBPP显示的物种数量较为保守(分别为101215),与先前根据系统发育树定义的种级谱系基本一致(图3)。通过分子系统发育和形态学检查,本研究采集的30只个体均被可靠地鉴定为准噶尔麻蜥,证实了该物种在中国新疆阿勒泰地区有分布。由于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大,形态比较发现它们与准噶尔麻蜥原始描述存在许多不一致之处,主要表现为性二态性以及不同性状的量值范围更宽(图4)。

1 密点-荒漠麻蜥复合体分析样点及橙色虚线所示准噶尔麻蜥的分布范围

 

2 密点-荒漠麻蜥复合体在种内和种间分类水平上遗传距离的频率分布(左)以及各个物种最大种内变异和最小遗传距离的散点图(右)

 

3 基于DNA条形码COI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及物种界定分析

 

4哈萨克斯坦东部和中国阿勒泰西部地区的准噶尔麻蜥生态照片(A1A5:雌;B1B3: 雄;刘金龙 摄)

 

    准噶尔麻蜥在蒙古与哈萨克斯坦的分布原以为是断开的,该研究确认其在中国新疆阿勒泰地区有分布,这一发现使其分布区相连。准噶尔麻蜥是新疆爬行动物新纪录种,也是中国爬行动物新纪录种,为干旱荒漠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信息。该研究也暗示麻蜥属胎生类群多样性被低估,有潜在的隐存种,为进一步探讨麻蜥属多样性与进化提供了线索。

    本研究报道已发表于国际两栖爬行动物学期刊Zoological Research [2021, 42(3): 287−293],题为“Does the Dzungarian racerunner (Eremias dzungarica Orlova, Poyarkov, Chirikova, Nazarov, Munkhbaatar, Munkhbayar & Terbish, 2017) occur in China? Species delimit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with DNA barcoding and morphometric analyses”。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刘金龙博士为该论文第一作者,郭宪光副研究员为通讯作者,哈萨克斯坦教科部动物研究所Tatjana N. Dujsebayeva Marina A. Chirikova研究员为合作者。该研究得到中科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20050201)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07043332000288)资助。

 

原文链接

http://www.zoores.ac.cn/en/article/doi/10.24272/j.issn.2095-8137.2020.318

 

作者简介

刘金龙: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特别研究助理,主要研究方向为两栖爬行动物的系统分类、生物地理与适应进化。

郭宪光: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两栖爬行动物的系统分类、生物地理与适应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