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后,湖北省长阳县高家堰镇再次发现臭蛙新物种——宜昌臭蛙
作者:申惠君
图1 高家堰镇同域分布的隐存种Odorrana sp2(A)、合江臭蛙(B)和花臭蛙(C)及栖息地生境(D)
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地处长江支流——清江的中下游,位于中亚热带湿润区长江上游河谷气候区。该地区山峦起伏,地势西高东低,不同海拔高度的山体呈现独特的“立体型”气候,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及珍稀动植物资源。
1892年,法国生物学家Boettger将采自长阳县高家堰镇的1号雄性标本(SMF6241)命名为Rana schmackeri,但未提供新物种形态描述和图片信息。1961年,刘承钊和胡淑琴先生依据巫山-秀山的样本对花臭蛙进行了补充描述。1990年,费梁先生等建立臭蛙属(Odorrana),花臭蛙(Rana schmackeri)更名为Odorrana schmackeri。
河南师范大学陈晓虹研究团队围绕臭蛙属物种系统演化、谱系地理、声音通讯等方面开展研究,对分布于我国15个省(市)85个地理种群的广义花臭蛙进行了系统地理学研究,发现花臭蛙模式产地高家堰镇分布的花臭蛙虽然外部形态相似,但实际是3个不同物种,包含花臭蛙、合江臭蛙(O. hejiangensis)及隐存种Odorrana sp2(图1)。那么,Boettger当年命名花臭蛙所依据的正模标本SMF6241究竟归属于哪一种呢?该问题直接影响3个物种的分类地位修订和新物种命名。
图2 基于形态数据的典型判别分析。A-雄性,B-雌性,C-包含SMF6241的雄性
图3 花臭蛙(A,B)、合江臭蛙(C,D)及隐存种Odorrana sp2(E,F)雄性求偶鸣叫的声谱图(左)及能谱图(右)
基于模式产地花臭蛙、合江臭蛙和隐存种Odorrana sp2共133号标本,运用比较形态学方法证明花臭蛙正模标本(SMF6241)隶属于狭义花臭蛙(图2C)。在此基础上,对采自模式产地花臭蛙样本进行整合分类学研究,发现隐存种Odorrana sp2在形态、遗传(微卫星标记)、鸣声上显著区别于同域分布的狭义花臭蛙及合江臭蛙(图2,3),因此,将隐存种Odorrana sp2以模式产地湖北宜昌为词源,命名为宜昌臭蛙(Odorrana ichangensis Chen, sp. nov.),对新种进行形态学鉴定、物种描述(图4)。基于广泛野外考察和数据收集,发现该物种广泛分布于四川盆地西南邛崃山、峨眉山至大娄山、巫山、大巴山东部及武陵山东缘,涵盖四川、云南、重庆、贵州和湖北等省市,繁殖期7月至8月,产卵量1300~1800枚。
图4 雄性正模标本HNNU1807I139(A,B),雌性配模标本HNNU1807I155(C,D),抱对的正模及配模(E)以及雌性宜昌臭蛙的卵(F)。
该研究为利用整合分类方法进行物种界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案例,近期以“Reevaluation of the Holotype of Odorrana schmackeri Boettger, 1892 (Amphibia: Anura: Ranidae)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One Cryptic Species in O. schmackeri sensu lato through Integrative Approaches”为题发表于Asian Herpetological Research。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基金(NSFC-31872220, 31572245, 31372164)的支持。论文链接:http://www.ahr-journal.com/en/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00403
作者简介
申惠君,本文第一作者,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两栖爬行动物系统分类和进化生态。
陈卓,本文通讯作者,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两栖爬行动物系统演化、两栖爬行动物进化生态、生物多样性及资源保护。
陈晓虹,本文通讯作者,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两栖爬行动物系统演化、两栖爬行动物进化生态、生物多样性及资源保护。
编辑:沈文菁
审核:陈进民、侯绍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