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涛课题组在Science发文, 呼吁中国亟需保护龟鳖类的野外种群
作者:王剑
2021年1月29日,史海涛教授以通讯作者的身份,带领其曾经的硕博研究生王剑以及有22年合作经历的美国学者Parham副教授,在Science(科学)杂志正刊以letter的形式发表了“China’s turtles need protection in wild”一文。该文指出中国的两种巨鳖,其中黄斑巨鳖/斑鳖Rafetus swinhoei 仅剩一只,另一种亚洲圆鳖/鼋Pelochelys cantorii,多年来也难觅其野外踪迹。1988年首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就将“鼋”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物种。相关的水生野生动物主管部门也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但保护力度远远不足。对于如何挽救濒危物种鼋,该文强调应该汲取黄斑巨鳖的惨痛教训,将保护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重点放在野生种群及其栖息环境的保护上。
我国有两种巨型鳖,它们是世界上个体最大的龟鳖类,体重可达200公斤,背甲长可达1.8米。《西 游记》中驮着唐僧师徒过通天河的老鼋,《红楼梦》中贾宝玉说的癞头鼋,指的就是它们。这两个物种是龟鳖类的旗舰物种,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和生态保护价值。《竹书纪年》记周穆王伐越过九江,鼋鼍为梁,形容鼋和扬子鳄多到能架桥的地步。学术界、媒体及公众对黄斑巨鳖发出了该物种无法挽救的绝望哀叹,对鼋的保护问题高度关注。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目前全球生物多样性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已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亟需加强保护以阻止这种情况的进一步恶化。有效的、真正意义上的保护是保护物种的自然种群及其栖息环境,而非将它们变成人工养殖的个体。史海涛教授致力于野生动物生态学与保护研究30余年,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发现通过人工养殖来保护濒危物种的方法存在很多问题,已有不少事例证明养殖对于保护的危害性。因此,史海涛团队二十多年来一直坚持呼吁对野生种群的保护,并在Oryx,Animal Conservation, Conservation Biology, Current Biology等保护生物学专业期刊发表过系列相关文章,其研究成果也曾被Nature, Science以新闻形式报道过。
在失去白鱀豚和白鲟等众多大型淡水物种后,中国政府下决心在长江流域全面实行十年禁渔政策。该文指出,其他河流的珍稀生物同样面临着严峻威胁,建议将禁渔扩展到中国更多的其他流域;加强对水生生物保护区的管理,建立健全机构,给予稳定的经费保障;禁止在保护区内新建工程设施,并逐步拆除已有的水电站。文中最后说道,我们可能来不及拯救黄斑巨鳖了,但我们可以通过努力,让中国野性江河中的其他物种能自由生存。
文章链接: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1/6528/473.1
作者介绍
王剑 红河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脊椎动物多样性及保育
James F. Parham:美国加州州立大学Fullerton分校地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动物系统进化与保护生物学。
史海涛 海南师范大学,教授、副校长, 研究方向为动物生态与保护生物学
编辑:沈文菁
审核:卢宸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