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棘蛙蝌蚪胚胎发育记

 

图:陈静怡/胡华丽

文:陈静怡/丁国骅

             蛙盟工作室

 

 

太阳悄然落下,紫红的晚霞挂在天边,我是小棘蛙(Quasipaa exilispinosa),隶属于无尾目(Anura)叉舌蛙科(Dicroglossidae)棘胸蛙属(Quasipaa),来自于福建君子峰自然保护区。

 

我们和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相近,人类也常常把我们弄混,但是我们之间依然存在较大差异。在个头上,我们体长不超过80 mm,雌雄个体相近,主要区别在于雄性在性成熟以后的内侧3指出现婚刺,胸部出现锥状刺疣,同时具有单咽下内声囊和雄性线。整体的体色一般多为棕色、浅棕褐色,皮肤粗糙,背上布满疣粒和黑褐斑。我们对外界环境极其敏感,喜欢生活在水流平缓、环境无污染、光线暗淡、幽静的地方,所以你们可以在海拔500-1400 m左右的山溪内和沼泽边发现我。当夏天进入繁殖期后,雄性小棘蛙会发出“咯”的鸣声,这种声音有时叫一声,有时则连续好几声。

 

 

我们的妈妈每次产卵数从50到100多不等,八月中旬的一晚,我们一排排正悬挂于石块壁上,清澈的山间泉水缓缓地抚摸着我们,也有许多兄弟姐妹们已经落入下面宽约30 cm,深约10 cm的小水潭中。一道光打破了寂静,我和其他小伙伴被一行野外调查的科研人员带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我们被安顿在一个舒适的小池塘中,环境温度为24.6℃~26.1℃,每过2天就会给我们换上清澈的山泉水。根据Gosner(1960)的胚胎发育历期,被带回新家时我已成长到神经褶期(GS13-14期),在前后这两天正是神经发育的关键时期,随后的10天,我的成长过程每天都被记录下来,直到发育至GS25期。

 

 

被带回的第1天,开始慢慢地长出尾巴(GS15-17期)。

 

 

被带回的第2天,开始慢慢地长出尾巴(GS18-19期),此时在你们看不见的身体内,已经开始了扑通扑通的小心跳。

 

 

第3天时,尾巴开始长长,同时长出了浅浅的外鳃,这种外鳃通过人类的肉眼依然很难发现,同时我的眼睛开始渐渐分化出来(GS20-21期)。

 

 

第4天,眼睛逐渐发育成熟,视野变得清晰,外鳃变得明显,尾鳍变薄而透明(GS22期)。

 

 

第5天,眼睛已经完成了分化,最重要的是我开始运动了,但较为艰难和缓慢(GS23期)。

 

 

第6天,外鳃开始逐渐退化,右腮基本看不见了,同时运动也开始变得活跃,尤其在外界的影响下,会在保护膜内快速钻动(GS24期)。

 

 

第7天,我的一侧外鳃已经完全退化,只能看见外鳃的末端,同时我已经可以在膜内进行快速的运动(GS24期)。

 

 

第8天,我的另一侧外鳃也开始退化(GS24期),鳃盖褶在向身体的后侧方发展。这也意味着鳃盖褶期即将结束。

 

 

第9天,我的外鳃即将完成退化,同时,我和我的伙伴们开始陆续脱离保护膜(GS25期),我们的鳃盖褶在不断发展。

 

 

第10天,我们兄妹几人全都脱离了保护膜,进入了水中生活(GS25期),此时的外鳃已经全部消失,鳃盖褶愈合,只剩下两侧的呼吸孔。

 

 

至此,我从GS13期发育到GS25期经历了长达10天时间,接下来我将进入蝌蚪发育期和变态期。

 

 

参考资料

GOSNER, K.L. 1960. A simplified table for staging anuran embryos and larvae with notes on identification. Herpetologica 16:183-190. doi: 10.2307/3890061.

 

 

 

 

 

审核编辑:高伟、陈宏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