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东南部发现倭蛙属一新种——隆子棘蛙Nanorana zhaoermii
作者:齐硕
图1. 隆子棘蛙 Nanorana zhaoermii sp. nov.分布图
日前,沈阳师范大学研究人员结合形态及分子数据,描述发表了我国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倭蛙属一新种——隆子棘蛙Nanorana zhaoermii sp. nov.。
倭蛙属已知29个物种,该属物种对水依赖较强,受高山、水系变道阻隔影响明显,故而属内物种多样性较高。 其中,我国西藏自治区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为该属分布较为集中的区域。然而由于该区域地处偏远、山势险峻,缺乏系统的两栖爬行动物调查,其倭蛙属多样性有待进一步发掘研究。
作者2017年6月在对西藏自治区南部隆子县的野外调查中, 发现地区棘蛙属物种与已知物种区别较大。其中,就形态特征而言,隆子县棘蛙个体中等体型,雄性 SVL 63.8‒75.4 mm,雌性 SVL 65.0‒72.1 mm;雄性胸部具两团黑色角质婚刺,每个刺团内具刺 28‒54 枚左右,婚垫、第Ⅰ、第Ⅱ指背面及第Ⅲ指内侧具黑色角质婚刺,臂内侧通常不具婚刺;鼓膜小且边缘不显,约为眼径一半(TDH/ EHD=0.45);背面具小瘰粒及疣粒;不具背侧褶;趾间全蹼,蹼式为I0 - 0-II0 - 1/2III0 -1+IV1+ - 0V;不具跗褶;犁骨齿明显,位于内鼻孔之间;生活时,背面草绿色伴有深褐色或锈红色斑点,四肢背面具 5‒11 条斑纹;雌性斑纹颜色较浅,腹面浅粉红色,下颌边缘、喉部、胸部及体侧具灰色云斑,体侧具黄褐色纵纹。
图2. 隆子棘蛙正模标本。A:正模标本背面;B:正模标本腹面;C.右手背面观;D.右手腹面观;E.右脚腹面观
图3. 隆子棘蛙 Nanorana (Paa) zhaoermii sp. nov.副模标本。A: 雄性副模标本(SYNU-1706049);B:雌性副模标本(SYNU-1706058);1:背面观;2:腹面观
以线粒体基因片段12S rRNA、16S rRNA 联合构建了贝叶斯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隆子县棘蛙个体自成单系,且与墨脱棘蛙、察隅棘蛙和花棘蛙组成的单系呈姊妹支关系;同时,所测得线粒体片段与其他近缘物种遗传分化较大。因此作者将隆子县的棘蛙种群命名为一新物种,即隆子棘蛙;其学名种加词zhaoermii源自我国已故的两栖爬行动物学家赵尔宓院士,以纪念他对中国两栖爬行动物学研究做出的贡献。
图4. 以线粒体基因片段12S rRNA、16S rRNA 联合构建的贝叶斯系统发育树。其中红色字体标注支系为隆子棘蛙
同时,本研究具体讨论了印度学者Saikia等于2017年依据形态特征描述的臭蛙属新种,Odorrana arunachalensis。结合Saikia等(2017)提供的照片,作者认为印度学者提供的关键形态特征与模式标本照片特征不符,对该物种的属级分类鉴别有误,实际应为倭蛙属物种,因此将其划归至倭蛙属中,即Nanorana arunachalensis。隆子棘蛙与 N. arunachalensis在形态特征上最为相似,但由于无法实地核查 N. arunachalensis的模式标本,因此只能通过原始描述对比两者之间的区别。隆子棘蛙具内声囊,背面皮肤疣粒大而密集,而依据原始描述,N. arunachalensis无声囊,皮肤较为光滑。
图5. 隆子棘蛙 Nanorana zhaoermii sp. nov. 36 期蝌蚪。A:生活时蝌蚪;B:固定后蝌蚪标本;1:背面观;2:测面观;3:腹面观
图6. 扫描电镜下隆子棘蛙蝌蚪的口盘
图7. 与同属物种对比婚刺的分布形态及数量。A: 隆子棘蛙 Nanorana zhaoermii sp.nov.; B:察隅棘蛙 Nanorana chayuensis;C: 墨脱棘蛙 Nanorana medogensis。1:示一侧胸部及左手腹面;2:示左手背面
参考资料
-
Qi, S., Z.-y. Zhou, Y.-y. Lu, J.-l. Li, H.-h. Qin, M. Hou, Y. Zhang, J. Ma, and P.-p. Li. 2019. A new species of Nanorana (Anura: Dicroglossidae) from southern Tibet, China. Russian Journal of Herpetology 26: 159–174.
作者介绍
齐硕:沈阳师范大学两栖爬行动物研究所硕士,从事两栖爬行动物分类和生物地理学研究。
审核编辑:高伟、王剀、陈宏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