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西北部发现角蟾科掌突蟾属两个新种——毕节掌突蟾和紫腹掌突蟾

 

 作者:付婷婷

 

日前,中山大学王健等人在《ZooKeys》杂志上,通过形态、分子以及声学数据描述发表了掌突蟾属两个新种——毕节掌突蟾Leptobrachella bijie sp. nov. 和紫腹掌突蟾L. purpuraventra sp. nov.。

 

掌突蟾属目前包含74个物种,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向西从中南半岛大陆、马来西亚半岛、婆罗洲岛屿直至印度和缅甸东北部。目前,该属在中国已记录17个物种。

 

在2018年贵州省西北部的野外调查中,研究团队分别从毕节市罩子山自然保护区以及乌箐自然保护区发现该两个新种。它们体型小或中等大小,体长不超过60.0mm,指端圆形,内掌突明显,身体肩上、胸部、大腿以及腹外侧具腺体,犁骨齿缺失,眼睑处具疣粒,吻前端具白色竖条纹。紫腹掌突蟾胸部和腹外侧呈灰紫色,具明显的浅灰色星云状斑纹,毕节掌突蟾胸部和腹外侧呈灰白色,也具明显的浅灰色星云状斑纹。

 

图1. 1为紫腹掌突蟾的模式产地,乌箐自然保护区金家寨;2a为紫腹掌突蟾另一采集地点,罩子山自然保护区白马山林场;2b为毕节掌突蟾的模式产地,罩子山自然保护区青山村

 

 

图2. 紫腹掌突蟾表型特征

 

图3. 毕节掌突蟾表型特征

 

基于16S基因片段构建的BI(bayesian inference)树和ML(maximum likelihood)树系统发育关系分析,紫腹掌突蟾的两个群体聚为较独立的一枝(枝系A,BI树支持率0.97,ML支持率100%),毕节掌突蟾的不同个体聚为另一枝(枝系B,BI树支持率0.99,ML树支持率82%),且两个物种与其余物种遗传分化都较大,足以证明两个物种的有效性。

 

图4. 基于16S基因片段构建的掌突蟾属物种及外群的BI树。斜杠前的数字代表贝叶斯先验概率(保留>0.6),斜杠后的数字代表最大似然值的支持率(1000次重复,保留>60)。符号“-”表示支持率低于0.60/60%

 

另外,通过对两个物种共9只雄性个体进行声学检测,结果也支持分子的系统发育关系。

 

图5. 紫腹掌突蟾及毕节掌突蟾不同群体声学聚类关系

 

参考资料

  1. Wang, J., Y.-l. Li, Y. Li, H.-h. Chen, Y.-J. Zeng, J.-M. Shen, and Y.-y. Wang. 2019. Morphology, molecular genetics, and acoustics reveal two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Leptobrachella from northwestern Guizhou Province, China (Anura, Megophryidae). ZooKeys 848: 119–154.

     

 

 

 

 

作者介绍

付婷婷: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两栖爬行类多样性与进化研究组,博士研究生。目前从事适应性进化等相关研究。

 

 

 

 

审核编辑:王健、陈宏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