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弧斑姬蛙胚胎发育过程观察
王聿凡 文/图
春末初夏,江南绵绵不断的雨如约而至。此时正值蛙类繁殖高峰期,梯田附近蛙类鸣声四起,其中就掺杂着小弧斑姬蛙(点击进入物种页面)这个小个子。虽然只有2厘米左右的身材,但借助发达的声囊产生共振,独特的叫声一听便知。
小弧斑姬蛙抱对
小弧斑姬蛙常在季节性临时水体中繁殖,所以胚胎发育和蝌蚪成长均非常迅速,因此其受精卵十分适合作为观察和研究材料。2016年5月30日晚,笔者在一积水沟偶遇一对正在抱对的小弧斑姬蛙,并且在观察时发现其开始产卵。雄性前肢紧抱雌性腋下,伴随着雌性蹬后腿、抬起肛部产卵,雄性顺势给卵进行体外受精。
受精卵粒外包裹透明胶质卵衣,漂浮于水面,分为黑、黄两色,黑色为原生质集中端(动物极),浅黄色为卵黄(植物极);由于植物极密度较大重心向下,受精卵在静置不久后,会自动旋转成动物极朝上植物极朝下的姿态,黑色端朝上可以吸收更多热量,也许还有利于伪装(待证实)。
卵团约有卵粒290枚,笔者捞取了约80枚装瓶带回室内观察。参考McDiarmid and Altig (1999) 对 Gonser (1960) 注释后的蝌蚪分期法,此次共观察到第22期,其中部分期数由于白天进行其它采集工作而未观察和拍摄,有待于今后补充。此次观察历时约50小时(5月30日至6月1日)。观察结果如下,【】内表示蝌蚪的期数。
卵粒置于玻璃杯中,水深约2厘米。卵粒近似球型,直径仅1毫米,外层胶状物折射率接近水,
因此照片中无法呈现。为了更清楚展现,拍摄时会多角度翻转部分卵粒。【1期】
1.5小时左右,受精卵开始进行第一次分裂,卵裂从动物极开始先出现小凹陷,慢慢向两端延伸呈线状,
最后环绕整个受精卵将其分割成2个半球形,形成两个相等的细胞,完成第一次分裂。【2期】
第一次卵裂完成后约20分钟,第二次卵裂发生。过程与第一次卵裂相同,从动物极扩向动物极,
只是与第一次卵裂垂直相交出现“十字”,将受精卵分成了四个细胞。【4期】
第二次卵裂完成20分钟后,第三次卵裂完成。如果前两次分裂方向是经线,那这次分裂就是纬线,位于黑黄交接位置,
黑色部分体积较小,因此卵裂位置是受精卵中间偏上方,把卵分成了4大4小,共8个细胞。【5期】
次日一早,受精卵已经发育成早期蛙胚,两极分界消失形状拉长,一端出现一凹陷。【13期】
【15期】
蛙胚已发育成为花生状,能清晰看到隆起的脊索和凸出的鳃板,并且尾芽也十分明显。【18期】
距上一张图3小时后,蛙胚尾部正在迅速发育。【18期】
第三日早晨,尾部发育完整,头部清晰可见嗅窝及原口窝,体后方可见泄殖腔。并且受到
外界震动刺激能做出反应,身体可扭动,但还未挣脱卵衣。【19期】
5小时后蝌蚪孵化,此时的蝌蚪仅能七零八落地平躺在水底,没有口仅靠腹中卵黄提供营养。【20期】
24小时后,蝌蚪眼睛清晰显现,黑色素开始堆积。部分蝌蚪能保持平衡,
躺在水底或头部朝上立于水面下。【22期】
至此,小弧斑姬蛙胚胎发育过程观察暂时告一段落。
修改:蒋 珂;
编辑:陈宏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