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为荧光树蛙而感到惊讶?那准备好,因为荧光变色龙来了
作者:王剀
单位:俄克拉荷马大学 University of Oklahoma
还记得去年轰动一时的荧光树蛙吗【1】?作为屈指可数的在UV光下会发出荧光的四足脊椎动物(也是首个被证实的会发出荧光的两栖动物),南美洲这种树蛙的奇特生物学现象引发了生物学家的无限遐想:这样的荧光究竟有什么用途?御敌?捕食?还是求偶繁殖?正当科学家还在困惑推测之时,就在前几天,又一个重磅研究出炉了:而这次,不仅仅是发现了一种或者几种荧光的四足脊椎动物,而是整整一个大类群!没错,那就是以妖娆色彩著称,来自非洲和马达加斯加的避役(也就是俗称的变色龙)。
2017年首次发现的荧光树蛙,自文献【1】
近期发表在学术杂志Scientific Reports的研究【2】,通过红外摄像和CT扫描技术,对诡避役属Calumma31种、叉角避役属Furcifer 20种以及另外的10属上百只个体进行了研究,包括了活体及浸泡标本。研究发现,荧光性在避役中其实非常普遍,就目前已知的12属避役中,就有8属的物种具有荧光性,而其中马达加斯加的几乎所有避役属,都有具有荧光性的物种,其中诡避役属更是几乎全属均具有荧光性!
A: 国王避役Calumma globifer活体、3D扫描、及UV光下和荧光下的头侧示意;B: 国王避役枕部骨疣的荧光光谱图;C: 国王避役枕部骨疣特写;D: 同属另一种C. guibei的标本头部特写,显示头部荧光点的骨疣来源。自文献【2】
相比之前发现的荧光树蛙,避役的活体和浸泡标本在UV光线下都能发出蓝色荧光;然而避役并不是全身都会发光,而是仅仅在骨骼的疣状突起部分(以下简称骨疣);骨疣绝大多数位于头部的头骨上,在少数情况下也分布于身体背部(如枯叶变色龙)。组织切片研究发现,相比普通鳞片,这些发光骨疣表面的鳞片皮层很薄,且并不具备变色龙普通鳞片具备的色素细胞;因此这些骨疣上的鳞片几乎透明,而骨疣也从表面直接可见,并在UV光的照射下,散发出蓝色的荧光。
不同属的避役浸泡标本UV光下的侧视图及3D扫描图,显示其荧光的部分和对应的骨疣。自文献【2】
由于荧光现象在陆生脊椎动物中实属罕见,那它在这一类群中如此普遍的出现就突显得格外特别:为什么荧光性在这类高度特化的爬行动物中会如此常见呢?换句话说,既然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能如此大范围的保留这个罕见属性,荧光性对于变色龙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用途呢?
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检视的诡避役属标本中,头部荧光骨疣的数量存在明显的性二态:即雌性和雄性头部骨疣的数量不同,且雄性的骨疣数量多于雌性。而在检视其它属的物种中,也发现了相同趋势,即骨疣数量在雌雄之间有所差别。
诡避役属不同种组内,雌、雄个体头部发光骨疣数量对比。横坐标:雄性头部骨疣数;纵坐标:雌性头部骨疣数。图中不同的符号代表不同的物种。黑色虚线表示1:1斜率,即雌雄之间骨疣数无差别;不同颜色的实线表示不同物种骨疣数量的性别关系:实线斜率小于1,则雄性较雌性有更多的骨疣。图自文献【2】
在比较不同类群的避役之后研究者发现,骨疣的数量在不同种组之间差别明显,不同种组的物种的不同头骨上,骨疣数量具有特殊性,其数量的多少和物种间的近缘关系有较高的相关性。换言之,同一种组内骨疣数量和分布情况相近,而不同种组间骨疣数量和分布格局差别较为明显。
避役科内属间的系统发育关系,蓝色支系代表该属具有荧光物种。自文献【2】
不同种组间物种头部骨疣数量及分布情况比较。横坐标:诡避役属不同物种;纵坐标:头部特定部位上的骨疣数量。而每个柱状图内的不同颜色代表相应的不同头骨部分。从左到右四个分块表示分类上不同的种组(最右边两种不属于已知任何一个种组),不同种组之间,骨疣的数量和分布格局存在较大差异。自文献【2】
而在对比生活在不同栖息地类型下的避役类群后作者发现,绝大多数生活在密林中及林下的避役都有荧光能力(如诡避役属,几乎全属均具荧光能力),且特化生活于密林下落叶层的枯叶变色龙属Bradypodion更是全身都有荧光骨疣;相比较而言,荧光性在生活于开阔草原和低矮灌木环境下的避役中则相对少见(如叉角避役属检查的20种中,仅有6种具有荧光能力),而在这类开阔环境下的荧光物种中,其骨疣也仅见于头部。
由于短波的UV蓝光在相对阴暗的密林中更加显眼,作者提出荧光可能为密林中的变色龙提供了一种相比变换色彩外,更加安全隐匿的候补交流方式:既可以有效交流,又不会因此而破坏自己的伪装。同时,这样的交流信号有可能受性选择压力的影响,并且对物种的演化隔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尽管这些解释荧光性功能的假说看似句句在理,然而它们都还只是基于现有的少量证据的推测,需要进一步实验研究来证实其有效性。
UV照射下不同避役属物种标本(A–D)及活体(E–G)骨疣分布格局。E: 枯叶避役,显示其背部独特的发达荧光骨疣,区别于其它避役类群;G: 宠物贸易常见的豹纹避役。自文献【2】
不论这些荧光的骨疣功能为何,如此出乎意料的发现就足以让人大跌眼镜。原来这些看似招摇绚丽的树冠舞者们,表面上看似所思所想全然显露于其表,实际上它们可能正在私下里用着同类才可见的暗语,窃窃诉说着不为人知的演化故事。
参考资料
[1] Taboada, C., Brunetti, A.E., Pedron, F.N., Neto, F.C., Estrin, D.A., Bari, S.E., Chemes, L.B., Lopes, N.P., Lagorio, M.G. and Faivovich, J.. 2017. Naturally occurring fluorescence in frog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201701053.
[2] Prötzel, D., Heß, M., Scherz, M.D., Schwager, M., Padje, A. V. and Glaw, F. 2018. Widespread bone-based fluorescence in chameleons. Scientific Reports, 8: 698. DOI:10.1038/s41598-017-19070-7
作者介绍
王剀,俄克拉荷马大学 University of Oklahoma,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两栖爬行动物分类、保育及演化。email:kai.wang-2@ou.edu